回覆列表
  • 1 # June在水一方

    知假買假是否受到法律保護視情況而定。

    一、行為劃分

    主觀故意買假行為

    1、消費者和銷售者都明知是假冒偽劣商品

    消費者出於商品廉價的目的而購買了假冒偽劣商品,如明明知道是假冒的名牌產品,為了追求名牌而購買,明明知道是不純正的羊毛衫,但看好它的廉價而購買。因為冒牌偽劣商品具有價格欺詐,誤導消費者把假貨與正品比價,欺騙、誘導消費者與其交易。

    2、消費者明知是假冒偽劣商品,而銷售者並不知道的情形

    消費者向銷售者主動發起假冒偽劣商品的求購,或者調包,消費者出於對商品生產廠家和商品銷售者的牟利目的而有意購買,《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獲得雙倍賠償,或出於敲詐目的不受保護。

    過失買假行為

    消費者明知即將購買的商品是可能是假冒偽劣商品,但認為非假冒偽劣商品的可能性大而執意購買商品的行為。

    二、判斷標準

    知假買假與敲詐勒索

    判定知假買假者的索賠行為是否構成敲詐勒索的前提是確定其所購商品是否的確為“假”。如果經過有關部門確定該商品為假,根據新《消法》“退一賠三”和《食品安全法》“退一賠十”的相關規定,知假買假者要求依法獲得相應賠償,是正常且合法的維權行為。

    若商品本身不假,索賠人故意用其他方式,比如購買商品之後惡意調包頂替,或購買前先將有問題的商品藏在商家某處,事後花錢購買,以此索賠,這類行為就涉嫌敲詐勒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透析過程中如何控制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