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竹國居士

    問蒼茫大地 ,人中有我?我為人人,單行是狐馬?幹裡飛馳又何功效?群馬賓士,草飛煙塵飄,眾聚力擊殺,如閃電。

    我字拆意形,如人持工具,戰群物,得生存,我乃自己。

  • 2 # 王老師閱讀寫作

    作為第一人稱,“我”這個漢字可能是我們最常用到的一個漢字了。但是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那就是這個字並不符合我們常見的造字法,既不是象形,更不是會意,也不是是形聲,事實上這個字屬於我們不熟悉的一種造字法——“假借”。

    開啟百度App,看更多圖片

    現代“我”字的字形可以看做是兩戈相對,在甲骨文中字形略有不同,看起來更像是像一種有許多利齒的武器,這其實是古代一種武器,鉞的變形,即超級的戉(鉞),無人可敵的威猛戰器。造字本義是,手持大戉,吶喊示威。喊得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一個字“哦”。“我”就是“哦”的本字,只不過在日後的演化中,其又引申成為了強者對自身的傲稱。於是,當“我”演變成代詞後,後人再加“口”另造“哦”,表示手持戰具吶喊示威。

    古漢字中的人稱來源,體現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識:臉部的正中央為“自”(鼻子,第一人稱),臉部的下邊為“而”(頜須,第二人稱),身體的最下端為“之”(腳板,第三人稱);同樣,威猛的武器為“我”(大戌,第一人稱),而只用於短程集發的弓弩為“爾”(排箭,第二人稱)。

    “我”在文章中為第一人稱,使文章親切自然,便於心理描寫,是最常用的一種方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暖男談戀愛是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