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娜274910031

    《湘行散記》和《湘西》可以同小說《邊城》和《長河》互文理解,它們都是作者兩次重返湘西所得。迥異於小說“牧歌氛圍”“樂觀超越”,散文飽含沉甸甸的責任意識——面對一種特殊的歷史場域,追溯神性生命的始終,透過表層的血與淚,體驗一份人生的莊嚴。統攝到作者巨大悲憫情感下的書寫與反省,是將尖銳的民族問題與社會矛盾,融匯在人事的敘述中。

    《沅陵的人》、《沅水上游的幾個縣份》、《桃源與沅州》等反思“文明”與“墮落”的複合關係,《鳳凰》、《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沉醉在愛的憧憬裡流露出對愛的毀滅性的隱憂,《虎雛再遇記》、《箱子巖》感動於原始生命的力量同時也流露了原始生命活力無從改造與轉移的憂懼感。

    由五四時期興起的中國現代散文,至30年代,創作多以小品形式為主。收入《湘行散記》、《湘西》中的散文,既能各自獨立成篇,又從總體上具有內在的整一性。這種散文長卷的獨創,發展了散文藝術的表現形式,開拓了散文創作的意義空間。

    《湘行散記》中的人物,商販、妓女、水手、兵士、農人、礦工皆圍繞大河展開種種生活,而妓女和水手正是因河道而繁榮的職業。那些人兒有情有義,在苦難中頑強的活著,和命運、自然做著抗爭。簡單而樸素的描繪,使讀者看來,儼然是一幅湘西版的清明上河圖。

    《湘行散記》中刻畫了許多處於當時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他們的生活,對現今的我們而言,是極其陌生的。因此必得“沉”入字裡行間,跟隨作者的筆觸,去真切感受他們的呼吸,體悟他們的情感,感知他們的悲歡離合,感嘆這些“小人物”與大時代息息相關的浮沉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惠普是幹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