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吹向半島味少

    第一,說話時要認清自己的身份。任何人,在任何場合說話,都有自己的特定身份。這種身份,也就是自己當時的"角色地位"。比如,在自己家庭裡,對子女來說你是父親或母親,對父母來說你又成了兒子或女兒。如用對小孩子說話的語氣對老人或長輩說話就不合適了,因為這是不禮貌的,是有失"分寸"的。

      

      第二,說話要儘量客觀。這裡說的客觀,就是尊重事實。事實是怎麼樣就怎麼樣,應該實事求是地反映客觀實際。有些人喜歡主觀臆測,信口開河,這樣往往會把事情辦糟。當然,客觀地反映實際,也應視場合、物件,注意表達方式。

      

      第三,說話要有善意。所謂善意,也就是與人為善。說話的目的,就是要讓對方瞭解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俗話說:"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恨難消。"在人際交往中,如果把握好這個"分寸",那麼,你也就掌握了禮貌說話的真諦。

    如果你錯了,就及時承認。與其等別人提出批評、指責,還不如主動認錯、道歉,更易於獲得諒解、寬恕。凡是堅信自己一貫正確,發生爭端總是武斷地指責對方大錯特錯,從不認錯、道歉的人,根本交不到朋友,或難以交友,永遠缺乏知心人。有些青年人有錯就千方百計抵賴,甚至謾罵敢於提醒他注意的人,那決不是什麼“英雄本色”,只能算流氓行為。當領導的認錯不會丟臉、喪失威信,反而有利於維護面子、提高威信。有錯就承認,並勇於主動承擔責任的領導人比自誇一貫正確,有錯就把責任往下推的領導人,更有威信,更深得下級的信賴、擁護、愛戴。

      

      真心實意的認錯、道歉,就不必推說客觀原因、作過多的辯解。就是確有非解釋不可的客觀原因,也必須有誠懇的道歉之後再略為解釋,而不宜一開口就辯解不休。否則,你對自己的錯誤實際上是抱著抽象否定、具體肯定的態度,這種道歉,不但不利於彌合雙方思想感情上的裂痕,反而會擴大裂痕、加深隔閡。道歉需要誠意。雙方成見很深,當對方正處在火頭上,好話歹話都聽不進時,最好先透過第三者轉致歉意,待對方火氣平息之後,再當面賠禮、道歉。有時當務之急不是先分清誰是誰非,而是要求雙方求同存異,去對付共同面臨的困難或“敵手”。如雙方僵持不下,勢必兩敗俱傷。如一方先主動表示歉意,就有可能打破僵局,化緊張為和諧,乃至化“敵”為友,雙方合作共事。

      

      誠心誠意的道歉,應語氣溫和、坦誠但不謙卑,目光友好地凝視對方,並多用如“包涵”、“打擾”、“指教”等禮貌詞語。道歉的語言,以簡潔為佳。只要基本態度已表明,對方已通情達理地表示諒解,就切忌羅嗦、重複。否則,對方不能不懷疑你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唯恐他不諒解。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錯了就及時承認,不必要的矛盾、糾紛就會大為減少,整個社會的人際關係,也會和諧得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最不應該的年紀喜歡上最不應該喜歡的人,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