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正經的軍棍

    是不是可以這樣問,當年也有個《中蘇互不侵犯條約》,那麼可不可以算中日結盟了?

    中蘇互不侵犯條約是1937年8月簽訂,而這個時候中日已經全面開戰了,蘇聯曾經派遣空軍志願隊協助抗戰,2000名蘇軍來到中國,其中200多人在戰鬥中犧牲。蘇聯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在1939年,這個條約背景是歐洲戰雲密佈,德國準備發動戰爭,蘇聯需要穩步擴張,蘇聯和英法沒能達成共識,德國鑽了空子。

    而《日蘇互不侵犯條約》在1941年簽訂,這個時候,蘇聯面對德國入侵的威脅,要避免東西受敵的威脅,而日本準備南下太平洋,要保障後方的安全。而日本還想要的是,蘇聯停止對華援助。

    互不侵犯條約,其實就是一個單純的避免互相攻擊,保障後方的一個安穩,並不是結盟。

    如果說結盟,德國日本義大利簽訂的《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結盟。這種條約和互不侵犯條約內容性質根本就不一樣,一個是避免開戰,一個是戰略同盟,共同對抗敵人。

    其實這種互不侵犯條約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廢紙,條約是幹嘛用的?撕毀用的。

  • 2 # 起居郎雜記

    這個問題必須要學會解讀國際外交辭令才能解釋,條約如何才有效力,如何就會自動終止,而且這些條約中會隱晦提及違反條約,當事國會如何反擊,相當於宣戰這個流程都省了。比方說那句我方將保留進一步行動的權利,翻譯過來就是到時抽不抽你就不是你說了算啦。其實蘇聯建國初期也是艱難,外部繼承了沙俄與歐洲國家的一切恩怨,內部除了沙俄的復辟力量,還有大量的民族和各階層利益分配等問題,到了斯大林時代這些矛盾也沒有完全解決,在這些壓力之下,斯大林政府也很難維持外交政策的連貫性和統一性,更多的是對國際形式的妥協,這造成了蘇聯政權經常性的毀約和不講信用不可信任的形象,加之掌握話語權的西方媒體的炒作,蘇聯政權的無賴形象變深入人心。

    透過以上的分析,簽署和撕毀條約都要以國家現實利益為前提,在這個前提下國家條約都是動態的,也就說你可以理解成三國結盟了,也可以理解成緩兵之計,一切要以國際形式的發展為依據,還有不管是那種締約國都是誠心實意締約的,要怪只能怪這變幻莫測的世界格局,哈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老了為什麼頭髮就白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