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史上一個重要命題,解釋紛紜,莫衷一是。季老說:“我曾說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我的補充明確地說,“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處,不要講征服與被征服。
對天人合一觀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應的。《莊子·達生》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於“始萬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於“生萬物”。人不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於“成萬物”。再具體地說:天道曰陰陽,地道曰柔剛,人道曰仁義。天地人三者雖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對應、相互聯絡的。這不僅是一種“同與應”的關係,而且是一種內在的生成關係和實現原則。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是實現原則,二者缺一不可。
天人合一
但《開啟中醫之門》的作者李陽波則很不滿意董仲舒所提出來的天人合一觀,他解釋說:董提出這個觀念主要是講天的情況與人的情況的統一,實際上,作為天的宇宙自然,人類社會是很難模擬的,可是構成人類社會的植物、動物及人的本身,他們的生長衰老、他們的變化卻無法逃脫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講天與萬物、與人的這種生理狀態的合一,而不是天與人的社會結構的合一。為了作出這樣一個劃分,李陽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關社會觀的這一部分劃出去,而保留其談生物的部分,並且徑直把它稱為“宇宙生物觀”。 因為中醫是研究天、地、人之間的術數轉換變化關係的一門學問。在他看來,天人合一就已把中醫小了一截。李陽波同時認為錢學森也看到了中醫、氣功、人體特異功能的一些情況,從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議的潛力,看到了人天之間所存在的必然聯絡,所以也摒棄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觀”。
標誌著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為理論醫學的新階段的醫學典籍——《內經》主張“天人合一”,其具體表現為“天人相應”學說。《內經》反覆強調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靈樞·刺節真邪》),“人與天地相參也”(《靈樞·歲露》、《靈樞·經水》),“與天地如一”(《素問·脈要精微論》)。認為作為獨立於人的精神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的“天”與作為具有精神意識主體的“人”有著統一的本原、屬性、結構和規律。因此,《內經》的天人合一觀是《黃帝內經》天道觀的目的所在。
《內經》“天人相應”學說,可以從兩方面來探討:一是從大的生態環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質與現象來看"天人合一"的內涵;一是從生命(小宇宙)的本質與現象來看"天人合一"的內涵。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史上一個重要命題,解釋紛紜,莫衷一是。季老說:“我曾說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我的補充明確地說,“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處,不要講征服與被征服。
對天人合一觀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應的。《莊子·達生》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於“始萬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於“生萬物”。人不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於“成萬物”。再具體地說:天道曰陰陽,地道曰柔剛,人道曰仁義。天地人三者雖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對應、相互聯絡的。這不僅是一種“同與應”的關係,而且是一種內在的生成關係和實現原則。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是實現原則,二者缺一不可。
天人合一
但《開啟中醫之門》的作者李陽波則很不滿意董仲舒所提出來的天人合一觀,他解釋說:董提出這個觀念主要是講天的情況與人的情況的統一,實際上,作為天的宇宙自然,人類社會是很難模擬的,可是構成人類社會的植物、動物及人的本身,他們的生長衰老、他們的變化卻無法逃脫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講天與萬物、與人的這種生理狀態的合一,而不是天與人的社會結構的合一。為了作出這樣一個劃分,李陽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關社會觀的這一部分劃出去,而保留其談生物的部分,並且徑直把它稱為“宇宙生物觀”。 因為中醫是研究天、地、人之間的術數轉換變化關係的一門學問。在他看來,天人合一就已把中醫小了一截。李陽波同時認為錢學森也看到了中醫、氣功、人體特異功能的一些情況,從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議的潛力,看到了人天之間所存在的必然聯絡,所以也摒棄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觀”。
標誌著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為理論醫學的新階段的醫學典籍——《內經》主張“天人合一”,其具體表現為“天人相應”學說。《內經》反覆強調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靈樞·刺節真邪》),“人與天地相參也”(《靈樞·歲露》、《靈樞·經水》),“與天地如一”(《素問·脈要精微論》)。認為作為獨立於人的精神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的“天”與作為具有精神意識主體的“人”有著統一的本原、屬性、結構和規律。因此,《內經》的天人合一觀是《黃帝內經》天道觀的目的所在。
《內經》“天人相應”學說,可以從兩方面來探討:一是從大的生態環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質與現象來看"天人合一"的內涵;一是從生命(小宇宙)的本質與現象來看"天人合一"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