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138654020388

    “史記”這個詞的概念,原本是泛指歷史書,尤其是多用以指先秦的史書。漢朝人大都是這麼叫的。如《六國年表》說:“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太史公自序》說:“自獲麟以來四百餘載,諸侯相兼,史記放絕。”漢朝以後也還有人偶爾這麼用,如晉朝杜預所作的《春秋序》說:“《春秋》者,魯史記之名也。”如此等等。在這些地方,“史記”的含義都略同於今天的所謂“史籍”。司馬遷的著作在西漢以至東漢中期,都是稱作《太史公書》、《太史公記》,或者簡稱《太史公》。如《太史公自序》說:“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司馬遷自己是這樣稱呼的。《漢書楊惲傳》說:“惲始讀外祖《太史公記》。”《漢書藝文志》六藝春秋類有《太史公》百三十篇,東漢初的班固是這樣稱呼的。《論衡超奇》說:“長生作《洞歷》十篇,與《太史公》表紀相似類也。”又說:“班叔皮續《太史公書》百篇以上。”當時的王充也是這樣稱呼的。“史記”是從什麼時候成了司馬遷這部歷史和文學鉅著的專稱的呢?清朝梁玉繩說:“《史記》之名,當起於叔皮父子,觀《漢書五行志》及《後漢書班彪傳》可知。”(《史記志疑》)日人瀧川資言也以此說為是。這個說法是不能成立的。《漢書五行志》說:“後楚有白公之亂,陳乘而侵之,卒為楚所滅。史記夏后氏之衰,有二龍止於夏廷。”這裡的“史記”二字是指根據歷史記載,不是書名。而作為書名的,在《藝文志》裡明明是《太史公》。至於《後漢書班彪傳》,那是劉宋時人范曄作的,根本不能作為漢朝有此說法的憑據。多數人說,“史記”成為司馬遷著作的專稱是魏晉以後的事。這個說法又似乎太晚了。我認為“史記”成為司馬遷著作的專稱,是開始於東漢後期。據《東海廟碑》:“闕者,秦始皇所立,名之秦東門闕,事在《史記》。”按,此碑立於漢桓帝永壽元年(155)。又,《執金吾丞武榮碑》說:“闕績傳講《孝經》、《論語》、《漢書》、《史記》、《左氏》、《國語》,廣學甄微,靡不貫綜。”按,此碑立於漢靈帝建寧(168—171)年間。又,蔡邕《獨斷》說:“四代獄之別名,唐虞曰士官,《史記》曰‘皋陶為理’。”按:蔡邕死於漢獻帝初平三年(192)。這些都是見於漢末文字記載的,有不可辯駁的說服力。到魏晉時期,當然就更多了,例如《三國志王朗傳》記載王肅對魏明帝說:“司馬遷記事,不虛美,不隱惡,劉向、揚雄服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謂之實錄。漢武帝聞其述《史記》,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張裔傳》說張裔“治《公羊春秋》,博覽《史》、《漢》”。《三國志》記的是魏、蜀、吳事,作者陳壽是西晉人,說明到三國時代《史記》作為司馬遷著作的專稱,已經流行得很廣泛、很普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os8上怎麼透過dlopen載入framework中的動態庫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