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清帝名字避諱,從康熙帝開始。大致的情況是:康熙名字玄燁的“玄”字,避諱時缺末筆;雍正名字胤禛的“胤”字,避諱時缺末筆,同時命他的兄弟將“胤”字改作“允”字。
19
回覆列表
  • 1 # 搞哥讀史

    避諱的一般原則,是“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長者諱”。皇帝作為天下共主,避諱其名更是天下臣民都需要遵守的基本準則。

    一、

    清朝的前三個皇帝: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名字為滿文音譯,因此並不講究避諱。

    從康熙開始,滿人開始慢慢接納漢族文化,康熙皇帝取漢文名字“玄燁”,因此也按照漢文化傳統,規定避諱要求。其中日常書寫中用到“玄”字的地方,一律改為“元”字。但地位與康熙相當的人物則不必改避,比如蜀漢昭烈皇帝劉玄德,不可改成“劉元德”,而是在書寫“玄”字缺掉最後那一點,因此稱為“缺筆”。而“燁”字則以“熠”字代替。

    康熙之後的雍正皇帝“胤禛”和乾隆皇帝“弘曆”,都沿用康熙的做法,以同音字或缺筆進行避諱。

    二、

    從嘉慶之後,為了減少對百姓日常文書的不便,逐漸從臣民避諱皇帝御名,到皇帝起名時主動避開常用字。

    比如嘉慶原名為“永琰”,在登基之後改為“顒琰”;道光原名“綿寧”,登基後改為“旻寧”。這都屬於皇帝主動避開常用字,減少民間避諱麻煩的仁政。雖然在必須用到這幾個生僻字時,百姓仍需缺筆避諱,但已經大大減少了需要避諱的數量。

    三、

    自咸豐之後,清朝皇帝進一步淡化了避諱皇帝名字的要求。

    道光皇帝在世時,曾頒佈諭旨,皇帝“二名不偏諱”,即皇帝名字中第一個字不必改避,也無需缺筆。因此咸豐皇帝名“奕詝”,其中“奕”字無需再避,“詝”字則缺最後一筆。同治名為“載淳”,“載”字為常用字,也無需避諱,“淳”則以異體字“湻”字代替。

    光緒皇帝名為“載湉”,“湉”字用得較少,若要避諱,則缺最後一筆。而到宣統之後,清朝已到末世,因此對“溥儀”的名諱,民間也不怎麼避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人睡眠深,有的人睡眠淺。怎樣才能深度睡眠?有沒有什麼系統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