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aukg647

      先知道什麼叫做意象,抽象,具象,藝術。  簡單的說:  

    1,一看就知道形象,馬上能聯絡到你所有的經驗記憶,外形十分相似,“有具體的形象”就叫做具象,以真實再現客觀形象為主,比如安格爾的《泉》一類的。  

    2,脫離外在形象,把形象統統拋棄,只留下人為認識的幾何形態或者精神理解的,與現實的東西有聯絡,但是並不以形象的相似為聯絡,就是抽象,比如杜尚《下樓梯的舞女》,畢加索《亞威農少女》等等。  

    3,意象,以人的感情來摻入客觀現實,對客觀現實進行有取捨的改造,保留一定形態,卻又明顯有人為的因素,最終而形成安詳的藝術效果,就是意象。比如,所有的水墨中國畫都是意象。  

    4,藝術。古人云:“技進乎道。”技,就是技術,技法。道,這裡可以理解為人文。技進乎道,那就是把技術上升到人文的高度,用技術來表現人文,叫做藝術。比如,繪畫,書法,音樂,舞蹈等都是藝術,因為有完備的技法體系來表現不可取代的獨立審美模式。但是體育專案就不能稱為藝術,雜技也不可,因為他們雖然有完備的技術體系,但不能表現人文,至少不能全部表現。比如乒乓球打的再好,也感受不到但強大的人文因素在其中,而音樂一旦入耳,就可以沁人心脾,其中有許多情緒,感情,文化等因素。要注意,假如在體育,雜技,魔術等專案中摻入了優美的動作,情節,可以涉及到文學,音樂,舞蹈,那麼他又有了藝術感,但這和完全意義上的藝術還是有區別的。  知道這些概念,你就明白了,所有的藝術都是意象的,因為都是人的感情在摻入,藝術的結果是要返璞歸真,是要“自然”的,但是最初的動機卻是要去改造,去“破壞”,又是不自然的。因此,藝術是有人為,有自然,而這本身也是意象的,“以人之意為象”嘛。  所以,平常說的抽象與具象的藝術主張不過是從形象是否接近客觀世界來判斷的。西方人走極端,一般不是寫實,就是抽象。不是很像,就是很不像。華人的藝術一開始就是高度的哲學提煉,提倡有物有我,天人合一,因此是折中了“像與不像”的問題,這也就是齊白石講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看似很像很生動,其實是拋棄了表面的形象而取其精神,也就是傳統文化中說的“氣”,這個概念不好解釋,你要自己領悟。因為有氣而生動,所以儘管顏色差異很大,形體變化很多,但是人一眼就看出其中的精神,這是脫離了“像”的像。  說了這麼多,你該明白了,其實無所謂什麼像,什麼像。這都是人為的給的詞語,你只需要理解其中的美,就可以了,非要放入一個什麼詞語,一種分類中,反而是一種束縛和退步。華人是從來不講什麼“像”的,這是西方的人觀點。高階的認識方法本來就脫離了所謂的分類與定格。為什麼呢?用華人最高明的智慧回答,因為“萬物為一”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活動名稱,要求有創意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