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國學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現代有些儒學研究者喜歡在紀年的時候用“麟經××年”來表示,就是從這裡來。它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由孔子修訂而成,孔子說“知我者其《春秋》乎,罪我者其《春秋》乎?”《春秋》其實是一部魯國的國史。晉代的杜預在《春秋經傳集解序》中說:“《春秋》,雖以一字為褒貶,然皆須數句以成言。”有許多學者認為,它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書,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被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因為《春秋》是“六經”之一,具有很高的學術地位,是古代的讀書人必讀的書,《春秋三傳》也就跟著有了很高的歷史地位,被列入了“十三經”,成為了“經典”,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權威”。

    朱熹作為宋代儒學的集大成者,對《春秋》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在我們印象中可能古板保守的他,非常大膽地挑戰了當時的權威,對《春秋三傳》進行了否定,甚至有把《春秋》也從“神壇”拉下來的意思。他反對今文學家以一字定褒貶的說法,同時也反對古文學家凡利例變例的說法。他認為《春秋》只是直截了當的記載當時發生的事情,要想從中看到當時治亂興衰,並不是能夠在一個字上定褒貶的。在《朱子語類·春秋綱領》中,弟子記載了他的話:“而今卻要去一字半字上理會褒貶,卻要去求聖人之義,你如何知道他肚裡事!”他認為聖人是光明正大的,不會以一兩個字來褒貶人。同時他也認為,對《春秋》的傳例多數是不可信的,理由是聖人記事,“安有許多義例?”

    他還對《春秋三傳》一一進行了評述。他認為《春秋左氏傳》:“是個博記人做,只是以世俗見識斷當它是,皆功利之說。”它的弊端在於以成敗論是非,而不本於義理之正,他甚至認為《春秋左氏傳》是後人杜撰出來的。至於《春秋公羊傳》和《春秋穀梁傳》,雖然粗陋,但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不過都是從傳聞當中獲得,有許多的訛繆。他說“《公羊》是個村樸秀才,《穀梁》又較黠得些”。相對來說,《左傳》更加可信,《公羊》、《穀梁》專門解經,事多出揣測。

    他感到《春秋》的經文太過簡略,但是各種說法又太過繁瑣,矛盾很多,因此“未嘗敢輒措一詞於其間”。但是在他自己編寫《資治通鑑綱目》的時候,卻也會使用“春秋筆法”。

    那麼應該如何來看待《春秋》呢?朱子的意見是,只需要把它當成史書來看就可以了。這種對待經典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怕今日的我們都未必有這樣的勇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杜清清能取代龔翔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