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58114238191884

    蛋殼顏色是蛋外部質量的一個特徵性狀,是最直觀的品種特性。在國內引進的高產蛋雞品種中,有色蛋殼雞種基本都屬於褐殼蛋雞。蛋殼色澤遺傳為為0.58~0.76。國外學者Flock(1987)也證明,蛋殼顏色有較高的遺傳力。但殼色性狀為多基因影響,褐色基因依個體遺傳結構的差異,表現出由棕色到淺褐不完全顯性,色澤差異懸殊,如半同胞分析殼色性狀的遺傳為變動範圍為0.30~0.90。上海華申曾祖代雞場對羅曼祖代褐殼蛋雞4個系遺傳效能測定,31周齡蛋殼顏色遺傳力平均為0.42(0.32~0.50),42周齡為0.41(0.31~0.59)。一般來說,凡經過長期選育的雞種,殼色深淺相對固定,但現代商用褐殼蛋雞則因殼色存在著遺傳變異,在殼色一致性上還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品系間雜交所造成的。因此,減少群體殼色變異,提高一致性和蛋的商業價值,仍是今後褐殼蛋雞育種方案中選擇的性狀之一,好在這種選擇是有效的。

    1.2 蛋殼色素的形成

    蛋殼顏色是子宮中腺體分泌和沉積色素的結果,這種色素稱為棕色素,是蛋殼外面釉質層的構成成分之一,在蛋產出前4~5h形成。當卵透過子宮部粘膜時。管腔擴大,由於子宮壁平滑肌的收縮,使卵轉動,其上皮粘膜的分泌物均勻塗布在卵的表面。子宮粘膜為假復層柱狀上皮,由具有纖毛的頂細胞和分泌細胞組成,頂細胞與鈣的分泌有關,分泌細胞與分泌蛋殼釉質層有關,固有膜內分佈有管狀腺,直接開口於管腔。關於蛋殼色素的生物合成途徑和機理很複雜,據禽類生理學資料介紹,其化學成分為棕色素卟啉,來源於血紅蛋白分解物,即與衰老、受損和形態異常的紅細胞的破壞有關。當紅細胞在肝、脾和其他部分的網狀內皮系統被吞噬破壞後,釋放出血紅蛋白,很快就被分解為珠蛋白、膽綠素和鐵。其中珠蛋白和鐵可重新參加體內代謝,唯有膽綠素被還原為膽紅素,經血液轉運至肝臟後結合生成葡萄糖醛酸膽紅素,隨膽汁排入十二指腸,大部分作為廢物隨糞便排出體外。還有小部分又被腸道重新吸收,經血液入肝或轉送至輸卵管等部位,作為合成蛋殼色素的原料。因為紅細胞衰老破壞連續不斷進行,這種色素原料不會缺乏,而能夠源源不斷地由上述分解物滿足,而後,再經子宮腺體細胞內多個分解合成酶的作用,形成褐色蛋殼色素。

    2 褐殼蛋蛋殼顏色變淺的原因

    目前,全國各地飼養褐殼蛋雞的數量較多。一些飼養該類雞種的雞場反映,雞群有時發生雞蛋殼色變白、變淺不一或出現色素斑塊,並伴有蛋殼質量不良的問題。下面就產生這類問題的原因綜述如下。

    2.1 種質因素

    白殼蛋雞與褐殼蛋雞雜交,其後代雞則表現為兩者的中間殼色。若用白來航公雞與有色羽母雞雜交,蛋殼顏色較淺,反交時則較深。現代雞種皆為品系間雜交而成。因各育種公司選用育種素材的差異,或種雞場沒按要求的系間雜交制種,結果出現一些蛋雞群殼色參差不齊。如對某雞場褐殼蛋雞進行抽查,隨機抽取100個蛋,依深褐、褐、淺褐和淺粉4種色澤分類,分別佔33%、39%、16%和12%,雖然符合標準色的佔70%以上,但有12%色素過淺的蛋,這種現象不能說與雞種的質量無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封陽臺採用什麼型號的斷橋鋁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