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
1、明代釉裡紅碗型
洪武釉裡紅碗有直徑40釐米的大碗和直徑20釐米的中碗兩類。
直口大碗直口,深壁,矮圈足。釉底或底足露胎,砂底有火石紅,塗薑黃色或赭色護胎汁,胎體厚重。碗心飾折枝花卉紋,碗心外飾一圈回紋,內外壁繪纏枝花卉紋,常見有蓮、菊、牡丹三種。
內外沿有靈芝、卷葉、海浪及蓮、菊紋等幾種邊飾,外腹一週16瓣仰蓮紋,圈足回紋。口徑40~42釐米不等。這種大碗另有青花者,是洪武官窯特有造型。青花大碗見賞賜或外銷,釉裡紅大碗唯在宮內使用。
撇口大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露胎,胎質潔白細膩,釉裡紅呈色較灰。內壁白釉,碗心飾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紋,外壁飾纏枝牡丹或纏枝蓮紋。另有紅地白花裝飾。口徑38釐米左右。為洪武晚期產品。
中碗直口或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胎骨厚重,足底部分露胎,有些釉面佈滿冰裂紋,呈色大多紅豔,有暈散。口沿內外及圈足繪回紋,內外壁及碗心繪菊花紋或牡丹紋。口徑20釐米左右。
2、明代釉裡紅胎釉
洪武釉裡紅器有釉面白腴光潤,色彩鮮豔,也有釉面乾澀開片者,這是窯溫不足所致。洪武胎體多堅實厚重,底部多為澀胎無釉,泛火石紅,這是胎土淘洗不精,金屬雜質自然泛出所致,燒成後,器底顯得有塗施漿泥的抹刷條痕,或呈現紅白相間的斑片。
洪武釉裡紅瓷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特徵,紅色暈散,不太鮮豔,在多數情況下由於燒製技術的限制,多呈較淡或偏灰的色澤,個別器物上還有飛紅的現象,稱之為釉裡黑或釉裡褐。
特點:
1、明代釉裡紅碗型
洪武釉裡紅碗有直徑40釐米的大碗和直徑20釐米的中碗兩類。
直口大碗直口,深壁,矮圈足。釉底或底足露胎,砂底有火石紅,塗薑黃色或赭色護胎汁,胎體厚重。碗心飾折枝花卉紋,碗心外飾一圈回紋,內外壁繪纏枝花卉紋,常見有蓮、菊、牡丹三種。
內外沿有靈芝、卷葉、海浪及蓮、菊紋等幾種邊飾,外腹一週16瓣仰蓮紋,圈足回紋。口徑40~42釐米不等。這種大碗另有青花者,是洪武官窯特有造型。青花大碗見賞賜或外銷,釉裡紅大碗唯在宮內使用。
撇口大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露胎,胎質潔白細膩,釉裡紅呈色較灰。內壁白釉,碗心飾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紋,外壁飾纏枝牡丹或纏枝蓮紋。另有紅地白花裝飾。口徑38釐米左右。為洪武晚期產品。
中碗直口或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胎骨厚重,足底部分露胎,有些釉面佈滿冰裂紋,呈色大多紅豔,有暈散。口沿內外及圈足繪回紋,內外壁及碗心繪菊花紋或牡丹紋。口徑20釐米左右。
2、明代釉裡紅胎釉
洪武釉裡紅器有釉面白腴光潤,色彩鮮豔,也有釉面乾澀開片者,這是窯溫不足所致。洪武胎體多堅實厚重,底部多為澀胎無釉,泛火石紅,這是胎土淘洗不精,金屬雜質自然泛出所致,燒成後,器底顯得有塗施漿泥的抹刷條痕,或呈現紅白相間的斑片。
洪武釉裡紅瓷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特徵,紅色暈散,不太鮮豔,在多數情況下由於燒製技術的限制,多呈較淡或偏灰的色澤,個別器物上還有飛紅的現象,稱之為釉裡黑或釉裡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