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認為,長期以來,在關於人類行為的理性方面存在著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由弗洛伊德開始的,就是試圖把所有人類的認知活動都歸因於情感的支配。對此,西蒙提出了批評。他強調,組織成員的行為如果不是完全理智的,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理性的,情感的作用並不支配人的全部。另一個極端是,經濟學家的經濟人假設,賦予了人類無所不知的理性。在經濟人的觀察角度下,似乎人類能夠擁有完整、一致的偏好體系,讓他始終可以在各種備選方案之中進行選擇;他始終十分清楚到底有哪些備選方案;為了確定最優備選方案,他可以進行無限複雜的運算。對此,西蒙也進行了反駁。他指出,單一個體的行為不可能達到完全理性的高度,因為他必須考慮的備選方案的數量太大,評價備選方案所需要的資訊太多。事實上,現實中的任何人不可能掌握全部資訊,也不可能先知先覺,決策者只能透過分析研究,預測結果,因此決策者也只能在考慮風險和收益等因素的情況下做出自己較為滿意的抉擇。所以西蒙認為,人類行為是理性的,但不是完全理性的,一句話:理性是有限的。[1]
從有限理性出發,西蒙提出了滿意型決策的概念。從邏輯上講,完全理性會導致人們尋求最優型決策,有限理性則導致人們尋求滿意型決策。以往的人們研究決策,總是立足於最優型決策,在理論上和邏輯上,最優型決策是成立的。然而在現實中,或者是受人類行為的非理性方面的限制,或者是最優選擇的資訊條件不可能得到滿足,或者是在無限接近最優的過程中極大的增加決策成本而得不償失,最優決策是難以實現的。因而,西蒙提出用滿意型決策代替最優型決策。所謂滿意,是指決策只需要滿足兩個條件即可:一是有相應的最低滿意標準,二是策略選擇能夠超過最低滿意標準。在這裡,如果把決策比作大海撈針,最優型決策就是要求在海底所有的針中間撈出最尖最好的那枚針,而滿意型決策則只要求在有限的幾枚針中撈出尖得足以縫衣服的那枚針即可,即使還有更好的針,對決策者來說已經無意義。
西蒙認為,長期以來,在關於人類行為的理性方面存在著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由弗洛伊德開始的,就是試圖把所有人類的認知活動都歸因於情感的支配。對此,西蒙提出了批評。他強調,組織成員的行為如果不是完全理智的,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理性的,情感的作用並不支配人的全部。另一個極端是,經濟學家的經濟人假設,賦予了人類無所不知的理性。在經濟人的觀察角度下,似乎人類能夠擁有完整、一致的偏好體系,讓他始終可以在各種備選方案之中進行選擇;他始終十分清楚到底有哪些備選方案;為了確定最優備選方案,他可以進行無限複雜的運算。對此,西蒙也進行了反駁。他指出,單一個體的行為不可能達到完全理性的高度,因為他必須考慮的備選方案的數量太大,評價備選方案所需要的資訊太多。事實上,現實中的任何人不可能掌握全部資訊,也不可能先知先覺,決策者只能透過分析研究,預測結果,因此決策者也只能在考慮風險和收益等因素的情況下做出自己較為滿意的抉擇。所以西蒙認為,人類行為是理性的,但不是完全理性的,一句話:理性是有限的。[1]
從有限理性出發,西蒙提出了滿意型決策的概念。從邏輯上講,完全理性會導致人們尋求最優型決策,有限理性則導致人們尋求滿意型決策。以往的人們研究決策,總是立足於最優型決策,在理論上和邏輯上,最優型決策是成立的。然而在現實中,或者是受人類行為的非理性方面的限制,或者是最優選擇的資訊條件不可能得到滿足,或者是在無限接近最優的過程中極大的增加決策成本而得不償失,最優決策是難以實現的。因而,西蒙提出用滿意型決策代替最優型決策。所謂滿意,是指決策只需要滿足兩個條件即可:一是有相應的最低滿意標準,二是策略選擇能夠超過最低滿意標準。在這裡,如果把決策比作大海撈針,最優型決策就是要求在海底所有的針中間撈出最尖最好的那枚針,而滿意型決策則只要求在有限的幾枚針中撈出尖得足以縫衣服的那枚針即可,即使還有更好的針,對決策者來說已經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