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為何說“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呢?我明白意思後,被深深感動了!
1、母在不慶生
釋義:母親如果在世的的話,不要為自己過生日;
我們可能不記得父母的生日,但是父母一定記得我們的生日,因為我們出生的那天,就是他們當上爸爸媽媽的那一天。對於媽媽來說,十月懷胎,歷經千辛萬苦才分娩生下我們;所以我們生日那天,便是媽媽最痛苦的那一天。
做人要懂得感恩,父母的恩情大於天,而我們最應該最先要感恩父母,特別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媽媽。一個人不孝順父母,不懂得感恩父母,何以善待他人,感恩他人?所以說,為了表示對母親的尊重和感恩,俗語總結說“母在不慶生 ”。
現在很多年輕人,習慣接受父母的愛,而對父母的關心很少。甚至說,生日那天,他們向家裡要錢去和朋友聚會,熟不知在家裡的媽媽做何感想?因為,年輕人應該牢記“母在不慶生”這句話,多換位思考,要懂得感恩與心疼媽媽!
2、父在不留須
釋義:父親如果在世的話,不要留鬍鬚。
《孝經》雲:“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所以說,古人的鬍子和頭髮是不能隨意破壞,但日常修剪和梳理是可以的。一般來說,古代男子成年後就開始留鬍鬚,又因每個朝代的成年標準不一樣,留鬍鬚的標準也不一樣。比如,漢朝是16歲成年,唐朝是18歲成年,之後又改為22歲成年。
歷史上最出名的美髯公當屬武聖關羽,因為古人以修得精美鬍鬚為男人陽剛之氣的表現。於是,在古代,鬍子成了一個男人的標誌,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道具:高興的時候,會捋鬍子;不高興的時候,會吹鬍子;思考的時候,會捻鬍子;無聊的時候,會揪鬍子……
《曾國藩家書》中記載:“前父親教兒子養須的方法,兒子只留上唇須,不能用水浸透,黃色的多,黑色的少。下唇準備等三十六歲開始留。”
由此可見,曾國藩從31歲開始留上嘴唇鬍鬚,36歲開始留下嘴唇鬍鬚,而曾父是在曾國藩46歲時去世的,又曾國藩是個出了名的大孝子,他怎麼不遵循“父在不留須”老祖宗俗語呢?
原來,“父在不留須”的這個習俗是在辛亥革命前後,才逐漸形成的一種風尚。對於鬍鬚,人們賦予它新的意義,不再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而是晚輩不能在長輩面前蓄鬍子,以示對父親作為一家之主的尊敬!
一般而言,父親去世後,兒子要將上唇的鬍鬚保留下來,留上嘴唇鬍鬚;母親去世後,兒子要將下嘴唇和下巴的蓄鬚留下來。父母都去世,則留全鬍鬚,以示“蓄髪明志”。例如,我們從魯迅先生留上唇蓄鬚的照片,就可以判斷出,那是他父親去世後所照的。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雲:“治家者,務立其本,本立則末正矣。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父親是家裡的頂樑柱,往往為家庭付出很多,也是一個家庭的根本。所以,從孝道和感恩的角度出發,我們也要尊敬長輩,做到“父在不留須”。
結語:孝道是我們的文化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做人不能忘本,最該感恩和尊敬的就是自己父母,正所謂是“百善孝為先”是也!
應該是,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為何說“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呢?我明白意思後,被深深感動了!
1、母在不慶生
釋義:母親如果在世的的話,不要為自己過生日;
我們可能不記得父母的生日,但是父母一定記得我們的生日,因為我們出生的那天,就是他們當上爸爸媽媽的那一天。對於媽媽來說,十月懷胎,歷經千辛萬苦才分娩生下我們;所以我們生日那天,便是媽媽最痛苦的那一天。
做人要懂得感恩,父母的恩情大於天,而我們最應該最先要感恩父母,特別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媽媽。一個人不孝順父母,不懂得感恩父母,何以善待他人,感恩他人?所以說,為了表示對母親的尊重和感恩,俗語總結說“母在不慶生 ”。
現在很多年輕人,習慣接受父母的愛,而對父母的關心很少。甚至說,生日那天,他們向家裡要錢去和朋友聚會,熟不知在家裡的媽媽做何感想?因為,年輕人應該牢記“母在不慶生”這句話,多換位思考,要懂得感恩與心疼媽媽!
2、父在不留須
釋義:父親如果在世的話,不要留鬍鬚。
《孝經》雲:“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所以說,古人的鬍子和頭髮是不能隨意破壞,但日常修剪和梳理是可以的。一般來說,古代男子成年後就開始留鬍鬚,又因每個朝代的成年標準不一樣,留鬍鬚的標準也不一樣。比如,漢朝是16歲成年,唐朝是18歲成年,之後又改為22歲成年。
歷史上最出名的美髯公當屬武聖關羽,因為古人以修得精美鬍鬚為男人陽剛之氣的表現。於是,在古代,鬍子成了一個男人的標誌,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道具:高興的時候,會捋鬍子;不高興的時候,會吹鬍子;思考的時候,會捻鬍子;無聊的時候,會揪鬍子……
《曾國藩家書》中記載:“前父親教兒子養須的方法,兒子只留上唇須,不能用水浸透,黃色的多,黑色的少。下唇準備等三十六歲開始留。”
由此可見,曾國藩從31歲開始留上嘴唇鬍鬚,36歲開始留下嘴唇鬍鬚,而曾父是在曾國藩46歲時去世的,又曾國藩是個出了名的大孝子,他怎麼不遵循“父在不留須”老祖宗俗語呢?
原來,“父在不留須”的這個習俗是在辛亥革命前後,才逐漸形成的一種風尚。對於鬍鬚,人們賦予它新的意義,不再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而是晚輩不能在長輩面前蓄鬍子,以示對父親作為一家之主的尊敬!
一般而言,父親去世後,兒子要將上唇的鬍鬚保留下來,留上嘴唇鬍鬚;母親去世後,兒子要將下嘴唇和下巴的蓄鬚留下來。父母都去世,則留全鬍鬚,以示“蓄髪明志”。例如,我們從魯迅先生留上唇蓄鬚的照片,就可以判斷出,那是他父親去世後所照的。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雲:“治家者,務立其本,本立則末正矣。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父親是家裡的頂樑柱,往往為家庭付出很多,也是一個家庭的根本。所以,從孝道和感恩的角度出發,我們也要尊敬長輩,做到“父在不留須”。
結語:孝道是我們的文化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做人不能忘本,最該感恩和尊敬的就是自己父母,正所謂是“百善孝為先”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