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至純

    這也就是一種叫法,不必認真,談不上進步。

    其實,我覺得貼切一點的叫法,應是外埠打工人員。

    這都無所謂了,關鍵是打什麼工,能不能掙到錢啊。

  • 2 # summer的毛毛蟲

    只是從某些角度的叫法,從這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工作也可以這樣叫。

    每個城市在不斷的發展也需要外來人口促進發展,每個國家都是如此。

  • 3 # 閒看花開落雲舒捲

    近年來大城市裡人在對打工者的稱謂上面轉變可謂費了些心思,從最初的打工仔,打工妹,農民工,外來工,外來建設者,到如今的外來從業人員等名稱感覺是一個比一個順耳,好聽。從用詞感情色彩褒貶上來看相比原來“農民工”稱謂含有的輕視感到如今以稱謂“外來從業人員”似乎飽含多了一絲認同感,敬意感,這也算是對這些年來外來人對城市發展建設所作貢獻的肯定,也說明了地方對中央政府所倡導人文關懷理念上給旁人一種感官上的愉悅,雖說也被人揶揄是換湯不換藥,但這也屬社會認知的一種進步吧。

    這些年來隨著改革的浪潮席捲神州大地,曾經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鄉野氛圍日漸遠行,甚至將會成為一種永遠的記憶。眾多青壯年意氣奮發,懷抱夢想,棄農赴城尋夢,他們義無反顧,孜孜不倦,輾轉於大城市。

    大城市裡各行各業方興未艾,外來人員的大量湧入更加激活了大城市蓬勃發展勢態,從而中高級別行業被那些有文化,有覺悟,有上進,懂技能的外來人欣然接納,文化要求不高的一些服務性行業以及讓城裡人看不起,嫌重,苦,髒,累活也被其他外來工無差別攬下,各得其所,各司其職,各盡其責。雖然他們從事不同的工種但他們都在為城市經濟的發展,在各自的領域和崗位默默貢獻著自身價值。

    縱然如此,讓我們感到如鯁在喉的事:外來人員長時期仍屬於社會底層,弱勢群體的代名詞,似乎不受大城市的待見。

    外來人員在城市裡長時間工作生活必然有隨之而來的現實問題,如產業升級再培訓再就業問題,隨行子女的就讀教育問題,居住環境問題以及涉及外來工勞動環境條件,工作時間,勞務糾紛,工傷處理,合法權益等等切身利益問題接踵而至。所有這些關乎他們安身立命的現實問題似乎都未能得到政府的關心,關注,重視,如果只注重表面的絢爛而忽略內在,即為形式主義可以說是捨本求末,無異於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希冀職能部門能夠踐行中央政府倡導的人文關懷,身體力行了解實情,傾聽外來人員現實陳述,面對現實問題採取切實可行,有條不紊方案解決問題,這才是得人心,暖人心,安人心的務實作為。個人覺得在名稱的稱謂上反覆做文章無異於是花哨,噱頭。對大城市裡的人和那些優勢群體而言多些對外來人員的尊重,不要口惠而實不至,多滴真情實意,少滴惺惺作態,讓外來人員有一種安全感,歸屬感,這樣共建和諧社會才可能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辨別是否為翻新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