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罩和雞籠,都是過去農家養雞少不了的用具。那時候,農村家家戶戶養雞,小雞是自家母雞窩裡孵的,一養就是十幾只二十隻。如果說雞罩是雞的臨時居所,那麼雞籠就是雞的固定住址了。
雞罩,顧名思義是用來罩雞的。平時就掛在屋簷下,到了離過年還有兩個多月的時候,才摘下來發揮作用。那些過年腳跟要殺的雄(公)雞,都得關進雞罩,按時“拌雞糠飯”餵養,目的很明顯,就是想讓它長得肥一點。那時候,雞油是農家燒菜的主要油料之一。當然,那些要下蛋的草(母)雞是用不著雞罩的,它們還是放養,每天日出出籠,日落進籠,偶爾喂點秕穀剩飯,主要依靠野外的蟲子、草籽來填飽肚子。
雞罩是由簟匠師傅編織的竹器,形狀像一個圓錐體,直徑約 1.5米,高約1米,沒有底,除了四圍底部0.4米像籮筐一樣用竹篾緊編外,0.4米以上一直到頂都是疏編,竹篾斜編到頂,編成一寸見方的菱形網孔,頂部收口處留有一個配有蓋子的圓洞,便於伸手進去抲雞或放拌好的雞糠飯。
雞籠的製作方式就多了,有磚砌的、石壘的,考究一點的是請木匠師傅用木料製作的,形狀像櫥,可以移動。我父親是在窗戶旁邊靠牆用石板搭的。三面豎立的石板,正面是木板,中間開一扇小門,頂上再鋪一層木板。雞籠頂還常常用來疊稻草。當然,早上開雞籠門,晚上關雞籠門都是孩子的工作。我成家以後,利用堂前間拆下來的舊簿子門,親自動手釘了一隻雞籠,倒也美觀、實用。我家的雞籠放在火缸邊,頂上還擱一隻五更機(煤油爐)。當小雞離開母 雞可以獨立生活時,小雞們的住舍也由原來的腳桶轉移到了雞籠。它們很乖,抲一隻小雞放進雞籠,主人說“乖領前……”那些小雞就會跟著跳進雞籠。在以後的幾天中,一到傍晚開啟雞籠門,主人唸叨幾遍“乖領前”,小雞們就很快習慣自己進籠了。從此,每天早上,只要雞籠門一開,它們便慢條斯理地踱了出來,先跑到門外張著翅膀撲騰一會,伸展一下身體,等吃過我撒在地上的一些秕穀,就爭先恐後地去野外了。一到傍晚,雞們陸陸續續回家了,跨過門檻,先在飯桌底下尋找孩子掉下的飯粒,等主人擦過桌子了,便慢吞吞地踏上離地面高了一級的雞籠,乖乖地蹲下休息了。
今天的農村,雞籠和雞罩基本上消失了,偶爾在山區還能見到。城裡的年輕人,知道雞籠和雞罩的還真的不多。
雞罩和雞籠,都是過去農家養雞少不了的用具。那時候,農村家家戶戶養雞,小雞是自家母雞窩裡孵的,一養就是十幾只二十隻。如果說雞罩是雞的臨時居所,那麼雞籠就是雞的固定住址了。
雞罩,顧名思義是用來罩雞的。平時就掛在屋簷下,到了離過年還有兩個多月的時候,才摘下來發揮作用。那些過年腳跟要殺的雄(公)雞,都得關進雞罩,按時“拌雞糠飯”餵養,目的很明顯,就是想讓它長得肥一點。那時候,雞油是農家燒菜的主要油料之一。當然,那些要下蛋的草(母)雞是用不著雞罩的,它們還是放養,每天日出出籠,日落進籠,偶爾喂點秕穀剩飯,主要依靠野外的蟲子、草籽來填飽肚子。
雞罩是由簟匠師傅編織的竹器,形狀像一個圓錐體,直徑約 1.5米,高約1米,沒有底,除了四圍底部0.4米像籮筐一樣用竹篾緊編外,0.4米以上一直到頂都是疏編,竹篾斜編到頂,編成一寸見方的菱形網孔,頂部收口處留有一個配有蓋子的圓洞,便於伸手進去抲雞或放拌好的雞糠飯。
雞籠的製作方式就多了,有磚砌的、石壘的,考究一點的是請木匠師傅用木料製作的,形狀像櫥,可以移動。我父親是在窗戶旁邊靠牆用石板搭的。三面豎立的石板,正面是木板,中間開一扇小門,頂上再鋪一層木板。雞籠頂還常常用來疊稻草。當然,早上開雞籠門,晚上關雞籠門都是孩子的工作。我成家以後,利用堂前間拆下來的舊簿子門,親自動手釘了一隻雞籠,倒也美觀、實用。我家的雞籠放在火缸邊,頂上還擱一隻五更機(煤油爐)。當小雞離開母 雞可以獨立生活時,小雞們的住舍也由原來的腳桶轉移到了雞籠。它們很乖,抲一隻小雞放進雞籠,主人說“乖領前……”那些小雞就會跟著跳進雞籠。在以後的幾天中,一到傍晚開啟雞籠門,主人唸叨幾遍“乖領前”,小雞們就很快習慣自己進籠了。從此,每天早上,只要雞籠門一開,它們便慢條斯理地踱了出來,先跑到門外張著翅膀撲騰一會,伸展一下身體,等吃過我撒在地上的一些秕穀,就爭先恐後地去野外了。一到傍晚,雞們陸陸續續回家了,跨過門檻,先在飯桌底下尋找孩子掉下的飯粒,等主人擦過桌子了,便慢吞吞地踏上離地面高了一級的雞籠,乖乖地蹲下休息了。
今天的農村,雞籠和雞罩基本上消失了,偶爾在山區還能見到。城裡的年輕人,知道雞籠和雞罩的還真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