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331639984993

    國際上對新彗星的發現一直很重視,平均每年發現的新彗星約4~5顆。一般都以發現者的姓命名,如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葛一汪彗星。此外還以發現時的公元年號和按該年中發現彗星的順序加上一個拉丁字母命名,例如,中國紫金山天文臺1965年發現的兩顆彗星是這一年發現的第2顆和第3顆彗星,因此臨時命名為1965b和1965c。待觀測資料增多,算出軌道後,就按彗星在這一年過近日點的先後次序,在年代後改用羅馬字母,作為永久命名。上述兩顆彗星即分別為1965Ⅰ和1965Ⅱ。

    天文學家發現,週期彗星每次迴歸近日點都編一新號實在沒有什麼必要,老早發現的彗星追補編號也不太好辦,有些新發現的天體一時還難於確認是彗星還是小行星。所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tAU)決定自1995年1月1日起採用新的彗星命名辦法,即以現時的公元年號加上這年的那半個月的大寫拉丁字母(A=1月1~15日,B=1月16~31日,C=2月1~15日,………Y=12月16~31日,Ⅰ除外),再加上在該半個月中代表發現先後次序的阿拉伯數字。這種命名方法與小行星命名法類似。此外,決議還用加字首的方法使人們瞭解每顆彗星的性質。如P/表示短週期彗星;C/表示長週期彗星;D/表示不再回歸的彗星;A/表示可能是1顆小行星;X/表示尚未算出軌道根數的彗星。今年1月30日日本天文愛好者于吉百武(Yuji Hyakutake)發現的彗星按此方法被命名為“C/1996B2”。

    此外,對短週期彗星在其軌道週期確認後,按其過近日點或在其發現後在遠日點附近被觀測到的先後次序依次排列,在彗星名字前面加上編號,編為第1號的是哈雷彗星,2號是恩克……。如果1顆彗星已經分裂,那麼要在名字後加-A,-B……,以區分每個碎核。

    每年出現的彗星有新彗星,也有周期彗星。新彗星出現的天區和時間是無法事先知道的,週期彗星可以根據以往的軌道根數預測,但由於諸多因素,預報與實際情況有時會有較大的偏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在燒製瓷器時溫度要在多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