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本身意味著冒險,但我們無法透過控制別人來規避風險。手腳可捆住,心卻無法用強硬手段捕獲,因為每個人的內心都是嚮往自由的,他們會告訴你:“如果我不想幹什麼事,沒有人可以強迫我,包括愛你。”
人際關係的破裂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情之一,我們每個人都會想要極力避免,但錯誤的捆綁方式只會加速關係的破裂。對人際關係感到很緊張卻又無能為力的人有一部分會變成控制狂魔,不斷透過犧牲自我去討好別人,這些犧牲最終會變成一根道德之鞭,去抽打那些想要離開自己的人。而另一些人則會變成嫉妒狂魔,不斷去限制身邊人的成長,不斷去仇恨出現在自己朋友身邊的新朋友。當然,最可怕的還是以上兩種狂魔的結合體,比如一個控制狂魔式的母親,她會一邊不斷犧牲自己,一邊貶低孩子,並告訴孩子:“我的婚姻不幸福,但我為了你選擇留下。你這麼糟糕,沒有了我給你出主意你該怎麼生存?你應該永遠感激我,依賴我,順從我,關注我。”事實上這樣的母親最後得到的只有孩子的厭惡和怨恨。
既然如此,就我們就必須明白一個道理:人際吸引從來都不是靠的完美,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完美的人,如果我們需要或喜歡對方身上的某個特質,我們就願意忍受其他的缺陷和對方在一起。
因此要想維護關係的穩定,我們就必須清晰地知道:“對方到底喜歡我/需要我哪一點?而我又需要/喜歡對方哪一點呢?”
維持人際最好的互動莫過於肯定,所謂物以類聚,人類總是會喜歡和價值觀一致的人維持良好的關係,因為這可以帶來良好的互動。比如有相同愛好的人就容易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因為我們一旦在愛好上取得了一點成績,最希望的就是能夠得到別人的肯定,尤其是懂這一行的人的肯定。這種肯定所產生的價值會給人以極大的信心,讓人感覺到“我對他們這麼有價值,他們不會拋棄我的!”
但對人際不信任的人,在建立關係的時候並不是看的這些具體的價值,他們只是很籠統地希望用人際關係來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比如覺得沒有朋友會很孤獨,或者沒有人能照顧自己等等。也就是說,在建立關係的初期,這種“不挑食,來者不拒”的姿態就已經為自己的不信任埋下了伏筆。在隨後的交往過程中,由於沒有明確的價值導向,很難獲得雙方的認可,就會越交往越害怕,本能地把一切預期都調到負面,用全面防禦的姿態來排除一些會威脅到關係的因素。不信任者堆積自己價值的唯一手段就是犧牲自己的利益,無原則的付出,這種價值除了自己覺得很沉重以外,沒有人會真的覺得有多重要。就像一個總是幫寢室裡的室友開啟水、做清潔的“乖孩子”,最後往往會落得連生日都沒人記得的地步,因為這些付出對別人來說實在是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
所以要如何克服對別人的不信任?關鍵點是要找到自己對別人到底有什麼用。不要去發明別人的需求,用傾聽、觀察去了解別人,發現別人真正的需求是什麼。而如果自己覺得去滿足別人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比如要強迫自己去跟別人玩自己不想玩的遊戲,那最好不要急著去建立這樣的關係,因為這種巨大的犧牲對別人來說也是負擔。既然你不認可別人的價值,那幹嘛硬要湊上去呢?別指望你犧牲了尊嚴就會有人來照顧你,你的尊嚴對不需要它的人來說一文不值。
信任本身意味著冒險,但我們無法透過控制別人來規避風險。手腳可捆住,心卻無法用強硬手段捕獲,因為每個人的內心都是嚮往自由的,他們會告訴你:“如果我不想幹什麼事,沒有人可以強迫我,包括愛你。”
人際關係的破裂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情之一,我們每個人都會想要極力避免,但錯誤的捆綁方式只會加速關係的破裂。對人際關係感到很緊張卻又無能為力的人有一部分會變成控制狂魔,不斷透過犧牲自我去討好別人,這些犧牲最終會變成一根道德之鞭,去抽打那些想要離開自己的人。而另一些人則會變成嫉妒狂魔,不斷去限制身邊人的成長,不斷去仇恨出現在自己朋友身邊的新朋友。當然,最可怕的還是以上兩種狂魔的結合體,比如一個控制狂魔式的母親,她會一邊不斷犧牲自己,一邊貶低孩子,並告訴孩子:“我的婚姻不幸福,但我為了你選擇留下。你這麼糟糕,沒有了我給你出主意你該怎麼生存?你應該永遠感激我,依賴我,順從我,關注我。”事實上這樣的母親最後得到的只有孩子的厭惡和怨恨。
既然如此,就我們就必須明白一個道理:人際吸引從來都不是靠的完美,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完美的人,如果我們需要或喜歡對方身上的某個特質,我們就願意忍受其他的缺陷和對方在一起。
因此要想維護關係的穩定,我們就必須清晰地知道:“對方到底喜歡我/需要我哪一點?而我又需要/喜歡對方哪一點呢?”
維持人際最好的互動莫過於肯定,所謂物以類聚,人類總是會喜歡和價值觀一致的人維持良好的關係,因為這可以帶來良好的互動。比如有相同愛好的人就容易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因為我們一旦在愛好上取得了一點成績,最希望的就是能夠得到別人的肯定,尤其是懂這一行的人的肯定。這種肯定所產生的價值會給人以極大的信心,讓人感覺到“我對他們這麼有價值,他們不會拋棄我的!”
但對人際不信任的人,在建立關係的時候並不是看的這些具體的價值,他們只是很籠統地希望用人際關係來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比如覺得沒有朋友會很孤獨,或者沒有人能照顧自己等等。也就是說,在建立關係的初期,這種“不挑食,來者不拒”的姿態就已經為自己的不信任埋下了伏筆。在隨後的交往過程中,由於沒有明確的價值導向,很難獲得雙方的認可,就會越交往越害怕,本能地把一切預期都調到負面,用全面防禦的姿態來排除一些會威脅到關係的因素。不信任者堆積自己價值的唯一手段就是犧牲自己的利益,無原則的付出,這種價值除了自己覺得很沉重以外,沒有人會真的覺得有多重要。就像一個總是幫寢室裡的室友開啟水、做清潔的“乖孩子”,最後往往會落得連生日都沒人記得的地步,因為這些付出對別人來說實在是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
所以要如何克服對別人的不信任?關鍵點是要找到自己對別人到底有什麼用。不要去發明別人的需求,用傾聽、觀察去了解別人,發現別人真正的需求是什麼。而如果自己覺得去滿足別人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比如要強迫自己去跟別人玩自己不想玩的遊戲,那最好不要急著去建立這樣的關係,因為這種巨大的犧牲對別人來說也是負擔。既然你不認可別人的價值,那幹嘛硬要湊上去呢?別指望你犧牲了尊嚴就會有人來照顧你,你的尊嚴對不需要它的人來說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