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ovE1005XZ

    1、福安平講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平講戲,由明末清初時期流行的四平腔“唱白字”演化並結合屏南民間的“馱故事”表演藝術逐漸形成。

    平講戲系閩劇前身之一,也是閩東地區獨特的地方劇種,因其道白、腔調平俗如講話,故而得名“平講”。

    平講戲屬高腔系統,由永嘉戲、弋陽高腔、亂彈和民間小調組成,唱腔多吸收民歌俚曲、道腔釋樂,主要的傳統劇目有“七雙”、“八贈”、“廿一雜”等。

    2、畲族銀器鍛制技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福安銀製品加工製作工藝,始於明朝,為福建銀雕工藝的代表。

    是當地銀礦產與畲族風俗結合的產物,其工序包括:熔銀,打坯、雕刻、防腐等;工藝嚴謹考究,傳承有序;產品具有純潔、創新、精細、動感的特點。

    3、閩東根雕技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唐朝年間畲族入遷福安、蕉城一帶,畲族根雕便在當地傳承繁盛,其透雕與浮雕相結合並施以全綵的手法盛極一時;此後,福安、蕉城的根雕工藝又吸收了閩北的以剔鏟闊略、保留疤結木紋的手法,形成了富有地域藝術風格的根雕工藝。

    福安的根雕以其獨特的平削鑿木法、凸削鑿木法、凹削鑿木法、火攻法、土埋法、配方法、水磨法等自然雕法,不露雕痕,凸顯根料天然造型,其注重天然美與人工美的巧妙結合,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天人合一、神形兼備。

    4、坦洋工夫茶製作技藝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坦洋工夫”屬全發酵茶,因發祥於福安市白雲山下清虹溪畔的坦洋村,故而得名。

    坦洋村以白雲山脈為其天然屏障,自然環境得天獨厚,非常適宜茶樹生長。

    清咸豐、同治年間,坦洋村有個胡姓的人家,採用手工搡揉、發酵、烘培精研紅茶獲得成功,其產區逐漸遍及閩東諸縣,坦洋工夫紅茶聲名鵲起。

    最鼎盛時期,村中一條不足一公里的街道,就有茶行36家並設洋行,年僱3000餘人,年產茶5萬多件,產值100多萬銀圓。

    5、 寧德畲族奶孃催罡巫舞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巫舞是原始社會的產物,閩東畲族巫舞距今已有300年的歷史。

    奶孃催罡巫舞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舞蹈,主角是漢族地方女神陳靖姑,又名陳十四娘,閩東民間親暱地稱為“奶孃”。

    表演流派屬於正乙道中的武堂(又稱武科),全舞始終圍繞塑造陳靖姑的形象而展開,體現了畲族原生態的舞蹈形態和音樂風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精靈寶可夢第一季打完橘子聯盟是多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