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半節,也稱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民間俗稱“鬼節”。月半節是中國一年一度的節日,佛教中稱為“盂蘭節”。節日期間,民間家家迎請祖先亡魂,頓頓擺酒食供品奉獻,如宴活人,還用白紙封錢成包,封面上定亡人和奉祀者的稱謂、名字於十四夜燒化,以表供死者“冥中使用”之情。十五日晚,到屋外燒化紙錢,潑水飯,叫做“施孤”。俗傳此日“冥府開禁,鬼魂過年”,鬼魂均回各家與家人相聚,故有“七月半,鬼亂竄”之說。 農曆七月的月半節是土家族(恩施自治州)、苗族(恩施自治州)、瑤族人民的重要節日(相當於春節)。月半節前夕,家家戶戶忙得不亦樂乎,村寨內外到處是牛角聲、鑼鼓聲和歡笑聲。從初十開始,各家各戶都擺上魚、肉、酒等,歡度節日或祭祀祖宗,十五是節日的最後一天,也是最熱鬧的一個晚上,這個晚上,家家戶戶都做出最好、最豐盛的飯菜,主賓歡聚一堂,互祝家庭和睦,老小健康,五穀豐登。晚飯後,姑娘、小夥子身著節日盛裝,對歌跳舞,直到雞鳴晨曉,人們才進入夢鄉。 相傳到了這一天,閻羅王就會開啟地獄之門“鬼門關”,讓關押的鬼類出來自由活動,直至七月結束才回歸地府。因此,民間便盛行在這段時間對死去的親人進行拜祭招魂,燒冥錢元寶,紙衣蠟燭,放河燈,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災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氣。 民間有年小月半大(謂之曰這一天比過年還要隆重),小鬼也有三天的假的說法,這一天里人們一般會停下手裡的夥計回家給祖先亡靈們過‘年’。 在這一天的晌午,各家各戶會準備雞鴨魚肉、豆腐等叫祖先的物品,請祖先們回家過節,透過儀式,招回死去親人的鬼魂來享用祭品,並祈求鬼魂保佑和降福,儀式跟春節一樣的隆重。 晚上各家各戶的青壯年男性和小孩會提上紙錢和河燈在自家的房前屋後、堰邊池塘邊、馬路上、河邊等燒紙錢、放河燈,邊燒大人和小孩們邊小聲的唸叨‘淹死的鬼、吊死的鬼、撞死的鬼....各式各樣的鬼鬼來撿錢’,唸叨的聲音特別小,原因是怕驚動亡魂。人們還會用紙紮成荷花燈,金魚燈、小鬼燈、觀音燈、元寶燈等各式燈,順流而下,星星點點,閃閃爍爍,這一日的隨州鄉村整個瀰漫在一種紙錢和星星點點的火光之中!
月半節,也稱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民間俗稱“鬼節”。月半節是中國一年一度的節日,佛教中稱為“盂蘭節”。節日期間,民間家家迎請祖先亡魂,頓頓擺酒食供品奉獻,如宴活人,還用白紙封錢成包,封面上定亡人和奉祀者的稱謂、名字於十四夜燒化,以表供死者“冥中使用”之情。十五日晚,到屋外燒化紙錢,潑水飯,叫做“施孤”。俗傳此日“冥府開禁,鬼魂過年”,鬼魂均回各家與家人相聚,故有“七月半,鬼亂竄”之說。 農曆七月的月半節是土家族(恩施自治州)、苗族(恩施自治州)、瑤族人民的重要節日(相當於春節)。月半節前夕,家家戶戶忙得不亦樂乎,村寨內外到處是牛角聲、鑼鼓聲和歡笑聲。從初十開始,各家各戶都擺上魚、肉、酒等,歡度節日或祭祀祖宗,十五是節日的最後一天,也是最熱鬧的一個晚上,這個晚上,家家戶戶都做出最好、最豐盛的飯菜,主賓歡聚一堂,互祝家庭和睦,老小健康,五穀豐登。晚飯後,姑娘、小夥子身著節日盛裝,對歌跳舞,直到雞鳴晨曉,人們才進入夢鄉。 相傳到了這一天,閻羅王就會開啟地獄之門“鬼門關”,讓關押的鬼類出來自由活動,直至七月結束才回歸地府。因此,民間便盛行在這段時間對死去的親人進行拜祭招魂,燒冥錢元寶,紙衣蠟燭,放河燈,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災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氣。 民間有年小月半大(謂之曰這一天比過年還要隆重),小鬼也有三天的假的說法,這一天里人們一般會停下手裡的夥計回家給祖先亡靈們過‘年’。 在這一天的晌午,各家各戶會準備雞鴨魚肉、豆腐等叫祖先的物品,請祖先們回家過節,透過儀式,招回死去親人的鬼魂來享用祭品,並祈求鬼魂保佑和降福,儀式跟春節一樣的隆重。 晚上各家各戶的青壯年男性和小孩會提上紙錢和河燈在自家的房前屋後、堰邊池塘邊、馬路上、河邊等燒紙錢、放河燈,邊燒大人和小孩們邊小聲的唸叨‘淹死的鬼、吊死的鬼、撞死的鬼....各式各樣的鬼鬼來撿錢’,唸叨的聲音特別小,原因是怕驚動亡魂。人們還會用紙紮成荷花燈,金魚燈、小鬼燈、觀音燈、元寶燈等各式燈,順流而下,星星點點,閃閃爍爍,這一日的隨州鄉村整個瀰漫在一種紙錢和星星點點的火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