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善屬文,其詩賦為建安七子之冠。《魏志》本傳記王粲著詩、賦、論、議近60篇。有明人輯錄遺文《王侍中集》,今存詩23首。後人評價 “七子之冠冕”(劉勰)
“建安七子”與“三曹”構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對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過貢獻。王粲在詩賦上的成就高於其他六人。劉勰《文心雕龍"才略》提到:“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王粲的哀思最能表現在作品上,其代表就是《七哀詩》與《登樓賦》。最能代表建安文學的精神。王粲《七哀詩》吟道:“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把在亂世的經歷見聞,融入於作品之中,留下最真實的記錄。
“七子”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們與“三曹”一起,構成建安作家的主力軍。他們對於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出過貢獻。“七子”的創作各有個性,各有獨特的風貌。孔融長於奏議散文,作品體氣高妙。王粲詩、賦、散文號稱“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強。劉楨擅長詩歌,所作氣勢高峻,格調蒼涼。陳琳、阮瑀,以章表書記聞名當時,在詩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
其風格的差異在於陳琳比較剛勁有力,阮瑀比較自然暢達。徐幹詩、賦皆能,文筆細膩、體氣舒緩。應瑒亦能詩、賦,其作品和諧而多文采。“七子”的創作風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這也就是建安文學的時代風格。
“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優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
王粲善屬文,其詩賦為建安七子之冠。《魏志》本傳記王粲著詩、賦、論、議近60篇。有明人輯錄遺文《王侍中集》,今存詩23首。後人評價 “七子之冠冕”(劉勰)
“建安七子”與“三曹”構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對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過貢獻。王粲在詩賦上的成就高於其他六人。劉勰《文心雕龍"才略》提到:“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王粲的哀思最能表現在作品上,其代表就是《七哀詩》與《登樓賦》。最能代表建安文學的精神。王粲《七哀詩》吟道:“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把在亂世的經歷見聞,融入於作品之中,留下最真實的記錄。
“七子”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們與“三曹”一起,構成建安作家的主力軍。他們對於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出過貢獻。“七子”的創作各有個性,各有獨特的風貌。孔融長於奏議散文,作品體氣高妙。王粲詩、賦、散文號稱“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強。劉楨擅長詩歌,所作氣勢高峻,格調蒼涼。陳琳、阮瑀,以章表書記聞名當時,在詩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
其風格的差異在於陳琳比較剛勁有力,阮瑀比較自然暢達。徐幹詩、賦皆能,文筆細膩、體氣舒緩。應瑒亦能詩、賦,其作品和諧而多文采。“七子”的創作風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這也就是建安文學的時代風格。
“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優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