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3849985173

    “有眼不識金鑲玉”這句俗語典出戰國末期思想家韓非子創作的一篇散文《韓非子·和氏》。因和氏璧出自湖北省保康縣荊山,故後人又稱之為“荊山玉”,《山海經》中又稱金玉,“金鑲玉”。

    典故

    春秋時期,楚人卞和看見一隻鳳凰棲落在家鄉荊山的一塊青石上。由於當時的人們皆認為鳳凰神鳥不落無寶之地。於是,卞和就認定那塊青石中必有寶玉,便將它獻給了楚厲王。楚厲王命玉工辨識,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楚厲王大怒,命人砍下了卞和的左腳。

    楚厲王死後,楚武王繼位,卞和又去獻寶。楚武王又命玉工辨識,玉工仍然說那只是一塊石頭。於是,卞和又因為欺君之罪而失去了右腳。

    楚武王死後,楚文王繼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一直哭得淚水流盡、眼中滴血。楚文王聽說此事後,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問他:“天下受刑被砍掉腳的人很多,你為什麼如此悲傷?”卞和答:“我悲傷的不是被砍掉了雙腳,而是美玉被當成石頭、忠貞之士被當成騙子。”楚文王聽後便命玉工剖開璞玉,發現裡面果真是一塊稀世之寶玉,遂命人將此玉雕琢成玉壁。

    後來,為了彰顯卞和之名,楚文王遂將此玉壁命名為“和氏璧”。傳說此璧冬暖夏涼,百步之內蚊蟲不敢飛近,為稀世之寶。秦統一中國後,“和氏璧”被秦始皇所得。始皇令人將其雕成玉璽,鐫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再雕飾五龍圖案,玲瓏剔透、巧奪天工,始皇自是愛不釋手,視為神物。

    漢滅秦後,“和氏璧”落劉邦手中,劉將其作為傳國玉璽世代相傳,一直傳了十二代。至西漢末年,兩歲的孺子嬰即位,藏玉璽於長樂宮。時逢王莽篡權,王欲脅迫孝元皇太后交出玉璽。太后不從,一怒之下取出玉璽摔在地上,將之摔掉一角。

    王莽見玉璽受損,連聲嘆息,忙招來能工巧匠修補,那匠人倒也聰明,想出用黃金鑲上缺角的奇招,修補後竟也愈加光彩耀目,遂美其名曰“金鑲玉璽”,這便是“金鑲玉”的由來。令人可惜的是,這個稀世國寶“金鑲玉璽”後來幾經轉手,到三國時代就不知去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斗羅大陸遊戲敏捷系第一個應該要什麼魂技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