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風24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是至理名言,將前面的“結”一語宕開,其中蘊含的人生哲學是常人所難以深刻理解的.魯迅曾說過,華人往往追求一種“圓”文化,幻想著生活都是十全十美的.其實,人生何曾“圓”過?天災人禍、意外事故、功名不就、事業無成、家庭矛盾、健康欠佳、愛恨情仇、生離死別,哪一項都可能遇到.人生就是一道道坎,你不得不面對.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生的“不圓”是絕對的,“圓”則是相對的.就像月亮有陰伏、晴出、團圓、缺損一樣,自古難以十全.即如十五團圓之夜,每月只有一次,而這一次也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啊!

      不懂得“此事古難全”就會出現三種情況:一是隻看到“全”而不承認有“缺”,對生活的挫折沒有思想準備,一旦面臨,便被擊倒;二是自欺欺人地迴避“缺”而刻意求“全”,盲目追尋,活得很累,結果事與願違,適得其反;三是理論上認識到了人生“難全”,但行動上卻本能地抗拒.所以,認識到“此事古難全”是一種境界.

      蘇軾自己就是這樣做的.他一生起起落落,風風雨雨,六十多歲還被貶到儋州(今海南省).但他每到一地都照吃照睡不誤:在杭州,有“東坡肉”;在黃州,有“東坡餅”;在汴州,吃河豚(“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在惠州,吃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睡懶覺(“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在海南,喝椰汁、戴“東坡帽”(椰殼).他總是那麼灑脫,那麼樂觀.

      世上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什麼事情也都可以由自己把握.所以,無論是悲歡離合,無論是陰晴圓缺,都要順其自然.“一蓑煙雨任平生”,才是可取的態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隋朝官制改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