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個完善的航空工業需要幾代人努力、鉅額的資金投入、持續不斷的型號定型生產、不計其數的技術人員儲備……而毀滅航空工業最好方式就是停止研製工作!
烏克蘭的安東諾夫設計局正是由於研製型號的屢屢下馬導致喪失製造大型運輸機的能力,被迫全面轉移到亞洲大國才能勉強恢復以往的榮耀!
建立一個完善的航空工業需要幾代人努力、鉅額的資金投入、持續不斷的型號定型生產、不計其數的技術人員儲備……而毀滅航空工業最好方式就是停止研製工作!
烏克蘭的安東諾夫設計局正是由於研製型號的屢屢下馬導致喪失製造大型運輸機的能力,被迫全面轉移到亞洲大國才能勉強恢復以往的榮耀!
俄羅斯自蘇聯解體以後,它沒有再裝備一款全新的戰略運輸機:它的航空工業只能在伊爾—76、安—124基礎上進行電子裝置的改進,久而久之,它的航空工業會逐漸失去戰略運輸機的能力——詳見俄羅斯的造船工業!而中、美卻快馬加鞭進行全面的戰略運輸機升級:200噸級、300噸級的戰略大運服役、研製計劃陸續出臺!更有甚者,美國甚至提出戰略隱身大運的計劃——這對於航空工業大國的俄羅斯實在太刺激:再不努力就老了!俄羅斯的戰略大運一直在走下坡路:僅僅停留下不斷升級伊爾—76的階段,它與印度合作的運輸機專案也不了了之;過度使用導致戰略運輸機機體老化速度加快,國內設計局必須加快未來的戰略大運計劃:PAK TA!它的出現意味著俄羅斯航空工業進入快車道:如果計劃順利的話,俄羅斯戰略大運生產可以維持幾十年、航空人才不會流失、製造工業不會斷代、航空培訓體系可以保留……它與蘇—57計劃同樣是維持俄羅斯大國地位的定心丹!不過,這個隱身戰略運輸機外形科幻、效能超前、採用諸多新技術——按照蘇—57的傳統,它的誕生/成熟過程漫長而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