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盞茶的恬靜
-
2 # 大話精神
發表在《英國精神病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經常去電影院、劇院或博物館等可以大大降低老年人患抑鬱症的機率。“文化參與”的頻率與50歲以上人群患抑鬱症的機率之間存在明顯聯絡。
即使調整了人們的年齡、性別、健康狀況以及財富、教育和鍛鍊水平的差異,文化活動的益處仍然很明顯。研究發現,每隔幾個月看一次電影、戲劇或展覽的人,患抑鬱症的風險要低32%,而每月看一次或更多電影、戲劇或展覽的人患抑鬱症的風險要低48%。
一般來說,人們都知道每天吃五種蔬菜和鍛鍊身體對身心健康的好處,但很少有人意識到文化活動也有類似的作用。人們參與文化活動不僅可以獲得享受感,還能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
3 # 藝空聯盟
----------------------------------------------------------------------------------
先關注,後收藏,總有一天用得著。
----------------------------------------------------------------------------------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老年人之間定期面對面的社會交往有益於心理健康,這對電話及數碼通訊來說造成了一些衝擊。研究中,定期與家人或朋友見面的老人比使用電子郵件或電話的老人會更少報告抑鬱症的病症。人們從面對面的社會交往中獲得的益處甚至能持續到多年以後。該研究結果發表在了美國老年病協會雜誌的網站上。
來自俄勒岡州健康與科學大學精神病學方向的助理教授,弗吉尼亞州波特蘭衛生保健系統的研究員,本研究的首席作者,Alan Teo指出:“大量研究證明了這樣一個觀點——強有力的社會聯絡能穩固人們的心理健康。然而這只是在初步瞭解了“與愛人或朋友的交流方式在預防抑鬱症中的作用”後得出來的結論。我們發現,不同的社交形式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在與家人或朋友的社會交往中,與面對面的交流形式相比,電話和數字通訊對於預防抑鬱的力度較低。”
Teo和他的同事對11,000名50歲以上的成年人進行了評估,他們都參與了美國密歇根大學關於健康和退休問題的縱向研究。研究者調查了被試面對面、電話、書信(包括電郵)這三種社會交流的使用頻率。在隨後的兩年,研究者接著追蹤了患抑鬱症的風險,調整了潛在的混合因素,包括健康狀況、被試與家人的親密度以及早期抑鬱症患病經歷。
研究者發現,幾乎不進行面對面社交的人,兩年後患抑鬱症的機率差不多是正常情況下的兩倍。根據研究報告,電話交流和書信、電郵聯絡頻率的高低,對預防抑鬱幾乎沒有作用。
每週至少三次與家人、朋友見面的被試,兩年後患抑鬱症的機率最低——6.5%,遠低於那些頻率少的被試。每隔幾個月(或更久)才與家人、朋友見面的被試,患抑鬱症的機率達到11.5%。
該研究還調查了被試與哪些人群進行交往對其抑鬱水平有最大影響——家人或朋友。研究者指出,年齡在50到69歲的成年人,經常與朋友面對面互動能減少未來患抑鬱症的機率。相比之下,70歲以上的成年人在與孩子和家人的面對面互動中,獲益更多。
-
4 # 學無止境116971916
因為各人的經歷和性格並不相同,所以,預防抑鬱也要因人而異。但,最主要的是要走出,千萬不要老呆在家中而自得其樂。到人多的地方去,並學習一些新知識新事物新東西來充實自己,多交流多活動。也可以學跳廣場舞和交誼舞什麼的,儘量的讓自己快活起來,就能抑制和推遲抑鬱的發生!
-
5 # 鵜鶘心理
老年人在退休後,社會圈子縮小,經濟收入下降,容易產生情緒低落、焦慮等不良心理,從而引發老年抑鬱症。症狀的表現隨著患病型別的不同而多種多樣,例如行動遲緩,少語、悲傷、易怒、焦慮、缺乏正常的情感反應等,還有的表現為失眠、便秘、無名疼痛及心血管異常等軀體疾病,這些都嚴重影響了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質量。
預防老年抑鬱症,不僅需要老年人自己的努力,同時也要家人的關心和理解。人是社會性的,老人也不例外。首先應該鼓勵老年人多參加集體活動,例如和老年朋友一起打打牌、下下棋、練練書法等。這種集體活動要比一個人在家裡看電視要更有利於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當遇到煩心事,最好找個人傾訴一下內心的壓抑,千萬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心理,與其他的朋友一起分享各自的快樂和痛苦,才能心情舒暢。因此老年朋友們要多交朋友,多參加集體活動,豐富了生活,又能透過相互交流,相互開導,使得老年人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有效預防抑鬱症的產生。
其次對於子女來說,不要忽視了老人的心理和精神未提。其實老年人需要子女給予精神上的支援和關心,尤其是那些老年抑鬱症或者抑鬱傾向的患者,更需要有家人的支援和幫助來增強他們生活以及戰勝困難的勇氣。因此年輕人要多抽空與他們交流溝通,給老年人以精神安慰。
當然,當抑鬱症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師必要的。同時,老年人也應該調整心理狀態,注重營養均衡,還可以適當補充維生素礦物質。
-
6 # 好心情精神心理平臺
隨著家庭的小型化、子女與老人分居,有的老人因體質不佳或性格內向而不愛與人交往,都容易使老人產生孤獨感。而且如果子女在身邊,卻不能體貼老人,甚至關係不佳,不僅不能消除老人的孤獨感,反而會使之加重。
喪偶老人的孤獨感更為突出,體能衰退和生病也會加重老人孤獨無助的感受。因此,與老人分居的子女要經常看望、問候老人,與老人同居的子女要耐心地善待老人、仔細地體貼老人。讓年幼的孫輩與老人共處和接近,常能給老人帶來較大的生活樂趣和安慰,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孤獨感。
鼓勵老年人積極參加適當的娛樂活動,組織、培養老人的興趣和愛好。利用唱歌、跳舞,棋類,橋牌,聽音樂,繪畫等藝術愛好;打太極拳、練氣功,門球比賽,健身活動等等豐富他們的生活。還可以鼓勵老人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為社會貢獻餘熱;強化老年人智力素質,鼓勵老年人勤於學習,使老人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像重視老年人身體健康一樣重視心理健康,發現睡眠問題、情緒問題等要及時就醫。早期發現、解決老年人的心理問題,對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以及對既往軀體疾病的康復都有重大意義。該建議來自好心情平臺的伊春市第一人民醫院心理科白雲霞大夫回覆的,白雲霞大夫擅長治療抑鬱症、焦慮症、親子關係、家庭關係、恐懼症等疾病的診斷,可以透過好心情app進行諮詢。
回覆列表
老年抑鬱性障礙因為起病年齡的關係,臨床症狀與治療有其和一般抑鬱症不同的特點。
學者認為遺傳因素不是老人抑鬱的主要發病因素;社會心理因素方面,老年人在病前重大生活事件發效率和壯年相似,但喪偶、家庭衝突以及軀體疾病會對發病有影響;正常老化過程會伴有人格特徵的改變,如孤僻、固執、被動;實驗室檢查有生化代謝異常;老年人神經內分泌的異常也是很常見的;有大腦皮層下腦組織結構的改變可能;腦血管病變也是抑鬱症的危險因素。
器質性的因素難以排除,這裡說的是要告知不要以為老年抑鬱離自己很遠,其實可能就在身邊。所以可以在社會心理因素這方面給予老人關愛,這就需要子女多陪伴,多關心,少衝突。儘量陪伴老人看病,解決軀體疾病的痛苦。鼓勵老人建立有序的生活,不要封閉自己,多活動,多運動。應用血管活性藥物,預防腦血管的危險因素。若出現抑鬱症狀,不忘求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