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饅頭公文

    先了解下杜甫當時所處的狀況。杜甫一生七次參加科舉考試、均未及第,尤其他53歲以後移居重慶,過起了仕途失意、顛沛流離、年老多病的生活,這首詩正是那時候所作。有了這個瞭解,相信你對落木與落葉的選擇就會有直觀的體會:

    1.落木是落葉之木。用落木形容自己年老多病、樹老葉落的淒涼狀態,更能體現詩人內心的悲傷和無奈。

    2.落木更顯厚重、滄桑之感,落葉有點就事論事,略顯單薄。

    3.讀起來,落木比落葉更順口、更和諧、更有氣勢。

  • 2 # 尋道底呢

    用葉多小氣!用落木(葉也是樹木的一部分)多人氣!看詩人的氣勢!可判斷詩人氣場多大!意境多好!!你懂詩意嗎???

  • 3 # 獨孤雲生

    原詩為:《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細品詩意,“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用了兩種動物形容情景。

    由此再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長江恢宏之勢,當然不能用“落葉”如此輕小之物來作對。

    “無邊”與“不盡”相應,“落木”則是指會落葉的樹木,蕭蕭是形容稀少荒涼的樹林景象。

    所以此句應理解為:無邊落葉樹林荒涼景色之下,不盡流淌的長江滾滾而來。

  • 4 # 五子龍女

    唐代詩人杜甫的《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用落木,為什麼不用落葉?

    實名《登高》,既然是登 高,這裡取的就是開闊的意象,看的很遠,視野很大,壓根不會鳥葉子這種細節,所以只能看清楚一大票落木,看不到神馬落葉,落葉是聽出來的感覺。

  • 5 # 金牛撒歡

    樹葉離樹木而去,紛紛落下。樹木留不住樹葉,人也留不住青春年少,大唐也難免盛極而衰的命運。主體在木,不在葉。

  • 6 # 袁君保

    關於單詩壓全唐當之無愧的⺀七律之冠″一一唐朝著名詩人杜甫的《七律.登高》詩中的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為何選用⺀木"字,而不採用⺀葉″字,其因如下:

    1、⺀木″與⺀葉″區別明顯,⺀木"即枯枝、斷枝,殘枝,可深度挖掘深秋⺀秋風掃敗枝″的慘狀悲情,使讀者產生⺀悲秋″之感,引起共鳴。而⺀葉″則不然,秋裡樹木落葉,太正常不過了,用它就太平淡無奇了。

    2、為了使頷聯達到獨步古今的⺀句中化境″的獨特的藝術表達效果,兩句十四字,必須達到字字珠璣,字字錘鍊,字字推敲的高度,不可讓一字存在疏忽、瑕疵、乏味,從而達到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藝術效果。所以,詩人必須站在詩作巔峰去考慮用字了,⺀葉″字在杜甫心目中只是⺀凡夫俗子″罷了,豈能放到力作傑作⺀全詩對仗、卓冠千古″的妙詩之中去呢,絕對不允許⺀一粒鼠糞壞鍋湯″的半絲半毫的缺乏深究的尷尬出現。

  • 7 # 悅華海音

    林庚先生有一篇文章叫《說木葉》,就講到這個問題。

    主要觀點是“木”與“葉”帶給人的感覺不同。

    首先,“木”給人一種乾枯的、沒有水分的感覺。

    屈原在《湘夫人》中有句曰:“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用“木”來修飾葉,就寫出了金風吹來,樹葉乾枯而落下的樣子。

    因為沒有水分,我們甚至可以想象“木葉”“下”的樣子,輕飄飄的,紛紛揚揚的。

    而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明顯受到屈原的影響,但境界更闊大,似乎秋天君臨,整個世界都飄下數不清的落葉。

    與其相對,“葉”就沒有乾枯的感覺,一提這個詞,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綠色的,充滿水分和生機的。

    林庚先生舉例說:“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這兩句詩給我們的就是一種溼漉漉的感覺——一盞油燈透過紙窗,留下一抹昏黃。窗外,秋雨瀝瀝,一棵樹滿樹黃葉,佇立無聲。

    小屋的溫暖與世界的小冷小溼形成一個跨度不大的對照,有一種孤寂而又不失生機、輕寒而又不失溫暖的獨特意味在……

    這些都是“葉”帶給我們的。

    善感的你,是不是已經感受到“木”與“葉”的微妙不同了呢?

  • 8 # 桃之夭夭老牛

    古人寫詩講究煉字,唐朝詩人盧延讓《苦吟》詩云:“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作詩煉句之苦由此可見一斑,而相傳著名的苦吟詩人賈島更是在他的《送無可上人》一詩“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句下加註一首小詩:“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極言煉句時間之久,吟成後之歡,可見一斑。

    杜甫也是煉字的典型,他有“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名句。《登高》詩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中的“木”字,就是千錘百煉的結果。為什麼不用“葉”,而用“木”呢?可以有以下三點理由。

    一、質的不同。“葉”在本質上是有生命的,動感的,無論是樹上的葉還是落葉,都有飄蕩的生命感。“木”在本質上是沒有生命力的,死亡的物質。“葉”是輕揚的,“木”是有分量的,寫在詩裡有厚重感,使讀者感受到老杜的沉重心情。

    二、色彩不同。“葉”是多姿多彩的,赤橙黃綠青藍紫,各種顏色都有,五彩繽紛,會使詩意感到靈動,降低沉重感。“木”是灰暗的,單色的,可以增強老杜的“沉鬱”本色。

    三、音色不同。有人說是新韻不同,其實不是,“木”“葉”都是仄聲字,用那個字都符合詩律。問題在於音色,木是鼻音,合口呼,屬洪音;“葉”是齊齒呼,屬細音。細音一般音調較高,細音則較低,這裡顯然適用低音。

    老杜的風格一致認為是“沉鬱頓挫”,“沉鬱頓挫”本是杜甫《進雕賦表》評揚雄、枚皋辭賦的詞語,後人以之指杜詩的風格特色。什麼是“沉鬱頓挫”?清人吳瞻泰說:“沉鬱者,意也;頓挫者,法也。”(《杜詩提要》)一般認為,所謂“沉鬱”,主要指詩歌內容深廣,意境雄渾,感情深沉;所謂“頓挫”,主要指詩歌表情達意抑揚跌宕,音調聲情起伏迭變。沉鬱與作品的主要意境有關,頓挫則與作品的表現技巧有關。

    《登高》是杜詩沉鬱頓挫的代表作,而一個“木”字不僅更加深了意境感情,也強化了音調聲情。可以說吟安一字,盡得風流。

  • 9 # 跳跳1608

    1.唐代杜甫的《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詩句中用“落木”而不是“落葉”,是為了符合平仄律,木、葉平仄不同,“無邊落木蕭蕭下”為“平平仄仄平平仄”。

    2.“落葉”和“落木”其實意思差不多。但從屈原那時起,為了詩的語言的優美,一般“樹葉”被“木葉”來代替,後人杜甫更是大膽將“木葉”中的“葉”去掉,留下“木”字。這一個“木”比“樹”更能描繪出葉子全落下來的景緻。特別是在杜甫《登高》這首詩裡,“落木”更能道出世事淒涼,命運多舛,應和了整首詩的蒼涼落寞意境。

  • 10 # 狂喜淡墨a

    杜甫的經典詩,這首詩表達了自己老氣橫秋,實際已經到了最晚歲月了。從此一蹶不振,詩算是最後絕唱了。艱難苦恨之際。憂愁而潦倒。

    風急天高

    猿嘯哀

    無邊落木蕭蕭下

    萬里悲秋,百年多病,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從這些字詞,可見心境如此沉重。

    落木,語氣更加表現出枯竭的程度。不單單是一枝一葉,而是整個枯樹蕭蕭索索之下。形容自己望及眼底。實際心裡與自己相比。

    落葉而是秋冬的跡象,暫時的飄零。而終歸是有春天的展出新葉。

    而杜甫一生現實主義表現,詩境語言手法,屬於寫實。

    同樣這首詩,寫的心境,也是如實寫出了人到歲末枯竭的時刻。故直接寫就落木,一如人生走到了盡頭,潦倒之極。一棵枯木沒有了逢春機會。

    可見杜甫,時日不長,潦倒不起,人窮心老遠逝飄走。中國從此失去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 11 # 亦有所思

    小可極為贊同樓上那位“狂喜淡墨a”關於落木在語氣上的特色,導致“落木”要好於“落葉”,或者小可用一句外行裝做內行的話,就是在音律上,落木的沉鬱感要強於落葉。

    當然,如我等凡夫俗子總得要裝模做樣的補充一番,就像會議上那些可惡的領導,動不動就逼側一句“我來補充兩句”。

    小可也不能避俗,因為越沒本事的人越要刷存在感。踩別人來抬高自己是一件很爽的事情,雖然不踩,但補充一下豈不顯得我更高明?

    容小可無恥之至的補充一下。

    “落木”和“落葉”還有什麼其它區別麼?

    有!

    哪怕沒有,我也要找出區別來。

    區別就像雞蛋裡的石頭,只要願找,肯定會有的!

    側重不同

    落木等同於落葉,但落葉大範圍地代表已經落在地上的樹葉。比如白樂天《長恨歌》“落葉滿階紅不掃”,比如陳允平《風流子》“半亭落葉,蛩感秋悲”,比如陸放翁《幽居》“落葉紛可掃,幽花寒自開。”比如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比如李商隱《北青蘿》“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如果要強調是這個葉是在墜落過程之中,那麼一般情況下都要加上動詞或形容詞,比如白居易《東南行…》“飄零同落葉”,比如陸放翁《書感》“荒園落葉紛如積”,比如曹勳《邯鄲才人嫁為人婦》“落葉逐驚風”等。

    落木的側重點卻是正在飄落的樹葉,比如黃山谷《次韻和臺源》“諸山落木蕭蕭夜”,比如趙師俠《菩薩蠻》“霜風落木千山遠”,比如陳與義《早起》“竟夜聞落木”,如張翥《沁園春》“望空江雁遠,落木天高”,比如王安石《九日登東山》“落木雲連秋水渡,亂山煙入夕陽橋。”比如蘇東坡《騰達道輓詞》“雲夢連江雨,樊山落木秋。”比如歐陽修《初秋晉明寺…》“送子此酣歌,淮南應落木。”

    所以,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落葉,傾向於靜態。

    落木,側重於動態。

    重力不同

    前面那位達人已經就此進行了說明,我們來分析一下,夜和木在吟讀時的感覺。

    YE,蕭瑟,淒涼,悲傷,甚至有一種開闊和雄渾。

    MU,上面的感覺同樣具備,細品之下,木的感覺或力量更強一些,力度也更重一些,而且木字的頓挫屬性更高一些。

    如果按音色來看,顯然,落葉落木的質感都很強,但如果換算成重量,顯然落木更勝一籌。

    落葉,側重落在地上的葉,

    落木,側重正在飄落的葉。

    落葉,側重一片落葉也叫落葉。

    落木,側重許多落葉才可以叫落木。

    落葉,庭院裡的可以叫落葉。

    落木,對不起,更適用於廣闊的戶外,江天,山河,天地之間。

    我們反現一下杜甫詩中的落木和落葉。

    落葉

    寒城朝煙澹,山谷落葉赤。《兩當縣吳十侍御江上宅》

    落葉春風起,高城煙霧開。《李鹽鐵》

    落木

    塞門風落木,客舍雨連山。《秦州雜詩》

    古城疏落木,荒戍密寒雲。《南極》

  • 12 # 蜀北老怪

    路過。我必須強忍悲痛含淚來回答這個問題。

    遺憾的是,通觀前面所有的回答,竟全都是錯誤的!所以,我為詩聖杜甫感到無比悲痛,也為他的名篇《登高》感到悲痛。《登高》的全文如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七律是杜甫在大曆二年(公元767年)寓居夔州時所作。當時正值秋季,萬物蕭條,詩人恰又老邁多病,此時登高望遠,意在排遣心中的煩憂,卻不料所望遠景反倒是勾起了詩人更多的愁苦。

    詩人登高,看到的是長江上的景色。眾所周知,長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最重要的運輸通道。大件運輸,特別是西南地區盛產的木材,都是走長江水道,抵兩湖境內後,再由陸路運輸北上中原等地。無邊落木蕭蕭下,指的是長江上放江排的壯觀景象。江排就是指長江上沿江而下的木排,壯觀中暗藏著兇險,稍有不慎,木排上放排的人便會遭遇不測,也給沿江過往船隻帶來巨大安全隱患。上圖為證,看看放排時的盛況:

    像圖中這樣的木排體量,在古代的長江上只是小兒科。曾有史書記載,長江上的木排,在高峰期可綿延數十里而不見其盡頭。我本人小的時候,也曾親眼目睹過砍伐自秦嶺的木材順嘉陵江而下的壯觀景象。而嘉陵江在重慶匯入長江,再往下走,就是夔州。我曾經在想,杜甫看到的木排,會不會是從嘉陵江放下去的呢?

    無邊落木蕭蕭下之後,緊接的是不盡長江滾滾來。長江的兇險呼應了落木的兇險,長江洶湧奔騰的氣勢造就了無邊落木的磅礴氣勢。造成這種視覺上的衝擊效果,是由詩人所處的觀景位置、長江在夔州境內的巨大落差共同實現的。一個“來”字表明詩人站在下游往上游看;一個“落”字寫出了長江奔湧出盆地時形成的巨大落差。這兩句明面上寫景,實則是暗喻詩人自身命運的兇險:多病、潦倒、年邁、客居他鄉。即使是在社會保障比較完善的今天,一個人身上兼具以上全部關鍵詞,也是凶多吉少的。

    杜甫之所以被稱作詩聖,除了他為民請命,謳歌社會底層的疾苦受到老百姓的普遍尊敬外,主要是杜甫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作品以寫實見長。所以,落木就是落木,不關落葉任何鳥事。況且,在秋季的長江兩岸,其實仍然是山林蔥蘢墨綠,鳥鳴猿嘯,跟北方的秋季完全是兩碼事。對了,昨天有網友在質疑某“著名詩人”怎麼可能在冬天種蔬菜,我無言以對,只好站在自家樓上隨手拍了一張照片給他看,告訴他那個“著名詩人”確實沒有說謊。咱這裡都入冬了,還照樣山青水秀。目測我家所處的位置,跟那個“著名詩人”家所處的位置,在同一個緯度上,並且是在長江以北約200公里的地方。所以落葉跟長江邊的大多數野生樹種沒有多大聯絡。

  • 13 # 俚言雜談

    用“落木”而不用“落葉”,是為了詩詞的平仄對應以及朗朗上口。有人說,落木是沿江放木排,這樣的說法是無稽之談。

    杜甫老夫子,一生坎坷。深秋時節,草木肅殺。此時的杜甫,寓居在長江上游的夔州(今重慶地區)。其實,詩人面對濤濤東流的江水,抒發一下心中的感慨,本是人之常情。原詩題為《登高》,七絕如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其中,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我們今天只看寫景的前四句。

    登高觀景,肯定是將周圍的景色,盡收眼底啦。寫詩也是一樣,杜甫透過對四周景物的觀察,把我們帶入到那蕭瑟的情境之中。

    風急天高猿嘯哀,是仰頭張望;渚清沙白鳥飛回,是低頭巡視;無邊落木蕭蕭下,是觀察四周;不盡長江滾滾來,是極目西顧。這四句,表現的是景色的錯落,是視線的遠近與高下的有機的結合。

    用落木替代落葉,有些沉重之感。落木代替落葉,在詩詞上並不突兀,反而烘托出詩人的心情的沉重。如宋代詩人黃庭堅,在詩中也使用落木,其寓意仍然是落葉蕭蕭的意思啦。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你可以說,黃庭堅是在模仿杜甫。但不可否認,落木指的就是滿山的落葉吧。

    剛才看到有人說,落木指的是沿江滾滾而下的木排,此說恐怕不通。如果,如那位仁兄所言,落木應當做“沿江放木排”解的話,那麼,之前描述的詩情畫意,就全部被破壞啦。

    如若當真如此,詩聖杜甫豈不是浪得虛名?

  • 14 # 讀書燈下

    結合整首詩來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讀書君想先排除第三種——木排。如果落木指木排隨著水流而下,那“無邊”和“蕭蕭”又作何解呢?若形容木排向下的聲音,不適合用“蕭蕭”。

    實則我認為這裡的落木確實是指落葉。“蕭蕭”是迴應首句裡的“風急”,是在疾風之中,落葉隨之蕭蕭而下,而“無邊”正是風來滿目落葉蕭蕭而下的情景。

    西風,落葉,秋波,這也是秋天裡起秋思常見的意象組合。最開始屈原有“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而後來南北朝時的庾信寫“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至於落葉無邊也並非多麼離奇的景象,在詩歌裡,這樣的描寫隨處可見,王勃有“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賈島有“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難道還真是漫山遍野每個山頭黃葉一起在飛?整個長安城都被落葉鋪滿?詩人所書寫的不過是一種滿目蕭瑟淒涼的意境而已。而落葉也與後文的“悲秋”“多病”“繁雙鬢”“潦倒”等融合在一起。

    對照杜甫還有一首《客亭》,其中也有用“落木”,此處更為明顯——

    秋窗猶曙色,落木更天風。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霧中。聖朝無棄物,老病已成翁。多少殘生事,飄零任轉蓬。

    秋天窗外有淡淡的曙色,樹葉本已殘敗、衰落、下落了,更兼天風不斷摧殘,極寫環境的惡劣與殘酷。

    宋時陸游有首《落葉》詩寫——

    無端木葉蕭蕭下,更與愁人作雨聲。

    不難看出,對於杜甫這首詩,陸游也是作此理解的吧。

  • 15 # 猛士世紀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分析詩要分析意境,結合實際情況,不能想當然。有人說落木是放排,我仔細分析了詩的意境並且結合實際情況後,覺得落木應該是落葉!

    理由如下:

    1、首先從氣候上說,重慶屬於溫帶,並不盛產粗大的樹木,重慶的地形也不適合生長粗、高、直的樹木,因此在重慶放排的可能性非常低。

    2、其次,詩中第一句就說了,風急天高猿嘯哀,風是很大的,風高浪急,放排是一個很危險的工作,放排人不會選擇一個風急浪高的日子出來放排,除非是活的不耐煩了。

    3、綜合以上兩點,無邊落木蕭蕭下,這裡的落木只能是落葉,為何會出現無邊落木呢?是因為風急浪高,是大風把長江兩岸的樹葉都颳了下來,蕭蕭是象聲詞,指的是樹葉落葉被風吹動的聲音,並且樹葉跟樹葉之間也會相互摩擦,發出沙沙的聲音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絕地求生PCL第一週,OMG精準控分,第五晉級,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