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73011076345

    好久好久沒發了。

    我不需要在朋友圈顯示我的存在感。我不愛發自拍、不愛定位自己去了哪些不得了的地方、不愛將即將吃的或者已經吃了幾口的美食po上去、不愛在朋友圈這個名字帶有“朋友”二字卻實際大多數都是不認識的人的地方發一些要求有特定的背景知識才能理解的資訊。說個有意思的,大家都知道有個詞叫“拉仇恨”,哪怕你真的就單純到只是想發個朋友圈抒發一下自己強烈的感情,你都不知道點讚的有幾個是真的替你開心的,更不知道那些沒有點讚的某些人心裡可能有的一絲妒火。阿蘭·德波頓在他的《身份的焦慮》中有過這樣兩段精彩的描述:

    我們的判斷必然有一個參照群體——那些我們認為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只有同他們比較,我們才能確定我們合適的期待視野。我們不可能孤立地欣賞自己擁有的東西,也不可能透過與中世紀祖先進行比較來衡量我們現在的擁有。我們妒嫉的只是和我們處在同一層次的人,即我們的比照群體。世上最難忍受的大概就是我們最親近的朋友比我們成功。

    我所有需要分享的資訊全部都轉移到了其他陣地。如果是情緒方面的,我找特定的人發洩;如果是遊歷方面的,我會跟特定朋友分享;如果是一些知識類的見解,我直接上知乎或豆瓣,等等。我是重視投入產出的人,朋友圈頂多只是點贊或寒暄幾句,遠比不上其他陣地帶給我的效益。

    如果你想了解我,還是建議你直接私聊我。不要躲在朋友圈這個暗處觀察我這個人平時是個什麼樣子,你觀察不出來的。正如有些人天天發吃喝玩樂的,你就以為他是個大款/遊手好閒/家裡有礦的人了嗎?我還是堅持認為朋友圈就是個形象平臺,你先自身過濾了一遍才會發上去。

    當然,我不發,不代表我不看。我多年潛水,今天看看這個人裝13,明天看看某個人無病呻吟,後天看看......就像看1818黃金眼一樣,是我每天的快樂源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omparison的動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