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可見此人野心雖大卻不會隱藏,他才華橫溢,但是野心太大,沒有做到做為臣子的義務,謀權篡位,太過於張揚,不過也夠恨、夠聰明,懂得先下手為強。
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內溫縣(今屬河南)人,為晉宣帝司馬懿與宣穆皇后張春華次子、晉景帝司馬師之弟、晉武帝司馬炎之父,是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馬昭早年隨父抗擊蜀漢,多有戰功。後與繼兄司馬師專攬國政。260年,在曹髦被弒殺後立曹奐為帝。其分兵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滅亡蜀漢,受封晉公,次年進爵晉王。265年病逝。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后,追尊其為文帝,廟號太祖。
司馬昭是司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馬師的弟弟,景初三年(239年),司馬昭被封為新城鄉侯。
正始元年(240年),司馬昭任洛陽典農中郎將。當時正值魏明帝大興奢侈之風以後,司馬昭免除苛捐雜稅,不誤農時,百姓大為喜悅。後轉為散騎常侍。
正始五年(244年),大將軍曹爽伐蜀時,以司馬昭為徵蜀將軍,作為夏侯玄的副手,率軍出駱谷,駐紮在興勢。蜀將王林夜間偷襲司馬昭軍營,司馬昭堅持按兵不動。王林終於退走。事後,司馬昭對夏侯玄說:“費禕佔據險要之地而固守,我軍前進得不到作戰的機會,攻堅而不能下,應趕快撤退,以後再作打算。”曹爽等引軍撤退,費禕果然率兵急奔三嶺,截其歸路,魏軍奪得險道才得透過。回到京都,拜為議郎。
擴充套件資料:
歷史評價
毌丘儉、文欽:忠肅寬明,樂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誠為國。
王經:朝廷四方皆為之效死。
曹髦: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羊祜:先帝順天應時,西平巴、蜀,南和吳會,海內得以休息,兆庶有樂安之心。而吳復背信,使邊事更興。夫期運雖天所授,而功業必由人而成,不一大舉掃滅,則役無時得安。亦所以隆先帝之勳,成無為之化也。
張悌:摧堅敵如折枯,蕩異同如反掌,任賢使能,各盡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
王應麟:司馬師引二敗以為己過,司馬昭怒王儀責在元帥之言。昭之惡,甚於師。
趙翼:司馬氏當魏室未衰,乘機竊權,廢一帝、弒一帝而奪其位,比之於操,其功罪不可同日語矣!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可見此人野心雖大卻不會隱藏,他才華橫溢,但是野心太大,沒有做到做為臣子的義務,謀權篡位,太過於張揚,不過也夠恨、夠聰明,懂得先下手為強。
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內溫縣(今屬河南)人,為晉宣帝司馬懿與宣穆皇后張春華次子、晉景帝司馬師之弟、晉武帝司馬炎之父,是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馬昭早年隨父抗擊蜀漢,多有戰功。後與繼兄司馬師專攬國政。260年,在曹髦被弒殺後立曹奐為帝。其分兵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滅亡蜀漢,受封晉公,次年進爵晉王。265年病逝。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后,追尊其為文帝,廟號太祖。
司馬昭是司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馬師的弟弟,景初三年(239年),司馬昭被封為新城鄉侯。
正始元年(240年),司馬昭任洛陽典農中郎將。當時正值魏明帝大興奢侈之風以後,司馬昭免除苛捐雜稅,不誤農時,百姓大為喜悅。後轉為散騎常侍。
正始五年(244年),大將軍曹爽伐蜀時,以司馬昭為徵蜀將軍,作為夏侯玄的副手,率軍出駱谷,駐紮在興勢。蜀將王林夜間偷襲司馬昭軍營,司馬昭堅持按兵不動。王林終於退走。事後,司馬昭對夏侯玄說:“費禕佔據險要之地而固守,我軍前進得不到作戰的機會,攻堅而不能下,應趕快撤退,以後再作打算。”曹爽等引軍撤退,費禕果然率兵急奔三嶺,截其歸路,魏軍奪得險道才得透過。回到京都,拜為議郎。
擴充套件資料:
歷史評價
毌丘儉、文欽:忠肅寬明,樂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誠為國。
王經:朝廷四方皆為之效死。
曹髦: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羊祜:先帝順天應時,西平巴、蜀,南和吳會,海內得以休息,兆庶有樂安之心。而吳復背信,使邊事更興。夫期運雖天所授,而功業必由人而成,不一大舉掃滅,則役無時得安。亦所以隆先帝之勳,成無為之化也。
張悌:摧堅敵如折枯,蕩異同如反掌,任賢使能,各盡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
王應麟:司馬師引二敗以為己過,司馬昭怒王儀責在元帥之言。昭之惡,甚於師。
趙翼:司馬氏當魏室未衰,乘機竊權,廢一帝、弒一帝而奪其位,比之於操,其功罪不可同日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