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708161837795
-
2 # 小號哥
桃園三結義可以說是在異性結拜的兄弟當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位。劉備就是依靠關,張二弟的輔佐才有了後來的蜀漢國土。雖然後來有諸葛亮的輔佐,和其他文武的幫助,可和劉備關係最近的就是關羽和張飛。
為此,劉備也實現了當初結拜時的諾言_不求同年同月生,旦求同年同月死,在關羽,張飛遇害以後,他不顧以諸葛亮為主的眾大臣的勸阻,盡起傾國之兵討伐東吳,雖然沒有成功,旦也斬殺了禍害關,張的仇人。
實際上,當時的劉備非常清楚討伐東吳的風險,可他不能違背當初兄弟結拜的誓言,否則,那肯定會失去人心。這就是劉備的為人,言必行,行必果。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劉備成功在於結義,其失敗也是出於結義。
雖然如此,可總比那些口是心非,心懷鬼胎的酒肉朋友強。所以,中國歷史上除了劉關張的桃園三結義以外,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兄弟情深。
三國時代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在桃園結義為兄弟的故事。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在中國世代相傳,確實可謂“人所共知”。它對我們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這個故事是從哪兒來的呢?查《三國志》及裴松之的注,歷史上根本沒有這方面的記載。最早記載這個故事的是元代至治年間新安虞化刊印的話本《三國志平話》,稱劉、關、張三人在桃園“宰白馬祭天,殺烏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願同日死。三人同行、同坐、同眠,誓為兄弟。”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又加上了三人發誓“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政治內容。在元雜劇三國戲中,關漢卿的《單刀會》,鄭德輝的《三戰呂布》,無名氏的《諸葛亮博望燒屯》、《關雲長千里獨行》、《劉玄德醉老黃鶴樓》等五個劇本,都提到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元末明初還有無名氏的雜劇《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由此可見,這個故事並非出自《三國志》等正史,而是話本、小說、戲曲等民間的藝術創造。
這首民歌的創造在於,一是把桃園結義不限於劉、關、張三人,還有趙子龍“是後續”;二是在魏、蜀、吳三國首領中,著力突出蜀國劉備的力量,貶低魏國曹操、吳國孫權的膽識,說對於劉備, “曹操孫權皆畏懼,聞名魂飛”;三是把劉備得天下,做皇帝,歸功為“朋友得了朋友的濟”。這就既打破了結義物件的狹隘性,又突出了朋友義氣的重要性,反映了我們民族愛憎分明的性格和崇尚團結互助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