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吳談觀點
-
2 # 走過路過邂逅過
你最勤奮的時候到過什麼程度?
小時候家裡窮,鄉村,弟兄們多,蓋不起房子,父母說:你們好好學習,爭取跳出莊戶地,去吃公家糧。我明白,走不出窮困的鄉村,一輩子就是一條爛命,家裡窮,大約說個媳婦都難。小學總考第一,終於順利考上了國辦初中。6個公社選拔了200人。當時周圍的初中叫聯中,都是周圍村聯辦的。
到了國辦初中,為了跳出農門,改變命運,開始了我的三年苦讀,那時初中考住中專,就是揚名全村的大事。我常常用鑿壁偷光、孫康映雪、車胤囊螢、司馬光驚枕、懸樑刺股等故事來激勵自己,把范仲淹的那段背得特熟:“晝夜苦學,五年未曾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並仿效,曾經很長時間,晚上下了晚自習,再自己學一會,到了宿舍,再看一會書,集體熄燈後,和衣而睡,為的是早起不耽誤時間。早上提前一個小時起來,到院子裡的水龍頭用冷水洗把臉,到教室繼續讀書,然後隨大家一起到操場跑操。
當時的國辦初中,離家30裡地,週末回家一趟,步行了好幾次,平時一般騎一輛n手的腳踏車,那是家裡大型財產,帶足山東煎餅,疙瘩鹹菜。然後住校,一住一週。早上跑操、早自習。晚上兩節晚自習。晚自習後,大家自發再加一節多的時間學習。都是住校的老師去趕回大家睡覺。
看看現在的孩子,累,也對,但比起我們當年,差遠了。尤其夏天,吃著有時發黴的煎餅,煎餅不烙幹,夏天有時發黴,啃著疙瘩鹹菜,一待一週。那時的負擔比今天要多很多,但大家都願意吃苦,並自願找苦吃,早起,晚眠,都是自願的。
成績也確實好,當時的英語初中所有篇目全能背誦,班級平均分110分以上,而下邊的聯中不到60分。其他科,全班來說,100分的一般90分以上,120分的一般100分以上。
汗水換來收穫。初三畢業那年,沒人願意考中專,覺得太容易,都想考大學往大處奔,班主任找了10名以後的幾個同學做工作,好歹完成了每班2個的中專指標,都順利考上,全是中師。
我當然當時不屑考中專,上了重點高中,三年後,高三時保持第三名的我太理想化,考了師範大學,然後就是今天。現在看,從教育角度看,當年的中師、師專、師大畢業生,應該是今天教育行業上很虧的,但既然選擇,人生無悔,為教育做貢獻,為他人子弟做梯子,人生雖清貧但自覺高尚而無悔,年節學生繞膝就是最大的幸福。
回覆列表
“勤奮"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現實“夢想"的行動。特別是農民,不勤奮能行嗎?不勤奮,你就種不上,收不了,來年吃什麼,拿什麼換收益。過去有句常語說“谷上垛,麥上倉,豆子抗在肩膀上”這才算收。農民就是以勤奮為本。早起晚睡忙到黑,有時連飯都顧上吃,這就是最勤奮的時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