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丨無為

    首先,狐狸和葡萄的題材很多寓言作家都寫過,本次咱們討論的兩位作家——古希臘的伊索和俄國的克雷諾夫都是世界四大寓言家。伊索幼年經歷坎坷,還曾淪為奴隸,他的寓言故事多表現平民或奴隸身份的情感思想,更多的是人生智慧。克雷洛夫出生於沒落貴族,生活在拿破崙攻俄的戰火中,他的寓言故事政治傾向明顯,有很多是針對時事人物政治的諷刺或支援。兩位寓言家不同的人生經歷也就導致了在描寫相同題材時的差異。

    再看故事本身:

    《伊索寓言》

    有一天,一隻飢腸轆轆的狐狸走進葡萄園找吃的。葡萄熟了,一串串吊在高高的葡萄架上,饞得狐狸直流口水。它盡力往上跳,可都是白費勁,連最低矮的藤上結的葡萄也夠不到。最後,狐狸累得筋疲力盡,怒氣衝衝地走開了,邊走邊嘀咕:“誰要吃這樣的葡萄!這些葡萄肯定把牙都要酸掉了。”

    《克雷洛夫寓言》

    飢餓的狐狸越過果園樹的牆頭,看到了豐盛的成球成球的葡萄。狐狸的視線一落到葡萄上,眼睛和牙齒都發亮了。多汁的葡萄在Sunny中亮晶晶得像碧玉一般,唯一的遺憾是葡萄都掛得高高的,狐狸無論怎樣也挨不近抓不著,眼睛瞅得見,牙齒可咬不著!狐狸白費了一個鐘頭勁兒,只好走了,憤憤地說道:“算了!雖然看上去挺好,實際上卻都沒有成熟!沒有一顆是成熟的!我又何必叫我的牙齒酸得發響呢?”吃不到葡萄在狐狸心裡造成的傷痛是這樣的刻骨銘心,著實讓人同情。

    從文字上來看,伊索的作品言簡意賅,且只是狐狸的故事;克雷洛夫的作品描寫很豐富詳細,並表達了自己對於狐狸的故事的想法。從情感傾向上來看,伊索筆下的狐狸的語言更加兇惡,展現出來的是一種得不到而感到憤恨的心理,可以說是一個小心眼的角色;克雷洛夫的狐狸則會說出“算了”“何必”這樣的詞語,更多的是發現美好的東西得不到後自我安慰,卻還是有些憂愁的感情,所以引起了克雷洛夫的同情。

    最後做個總結的話狐狸和葡萄這一題材上,伊索用言語中隱含的情感,較為客觀地描寫了這個故事,塑造了狐狸小心眼的人物性格;克雷洛夫則是進行了細緻的故事描繪,最後主觀表達了自己對狐狸這種求而不得的同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們上路了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