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58114238191884

    答案是【智者不惑】

    語出論語.子罕

    論語別裁上的解釋很好

    三達德的重心

    下面孔子說到人格修養的三個重點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告訴我們,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重要的有三點,缺一不可。

    智慧,我們要注意,"知"在東方文化裡並不是知識。書讀得好,知識淵博,這是知識。智慧不是知識,也不是聰明。研究佛學,就看出來了。照梵文的音譯,"般若"這兩個字,中文來解釋,相當於智慧。當時我們翻譯佛學經典中的《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其中的"波羅蜜多"、"般若"都是梵文譯音。"般若"的解釋是智慧,為什麼不譯成《金剛智慧波羅蜜多經》呢?因為中國過去翻譯有"五不翻",外文有此意義而中文無此意義的不翻,為"五不翻"中的一種。

    現在對外國學生上課,就常有這種情形。譬如"境界"一詞,外文裡就沒有這個字,勉強翻成"現象",但並不完全是境界的意義。"現象"是科學上的名詞,"境界"是文學上的名詞。譬如說有人常引宋代辛稼軒有名的詞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就是境界,若隱若現。再說詩的境界,如"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好境界!如改作"飛機轟轟對愁眠"那是噪音不是詩了。李後主詞的名句"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若是"月如團,紅燒鴨子一大盤。"那就沒有境界了。這是講文學的境界。如把境界翻成現象,就只有"月如團,紅燒鴨子一大盤",才是現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KTV行業的高管有哪些求職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