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秋文史

    唐朝隱忍十二年,是當時的社會環境和自身實力所迫,唐朝初年,經歷隋末農民戰爭以後,社會還不穩定,老百姓急需要安定的社會環境發展生產,再就是唐朝當時自身的實力還不足以與突厥抗衡,所以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採取了欲取之,先予之的辦法,向突厥臣服,而後在準備充足之後主動攻打突厥,令突厥臣服。

    當時的突厥和隋唐形勢

    突厥的先世源出於丁零、鐵勒。南北朝時期鐵勒先是住在葉尼塞河的上游,後來南遷到了高昌的北山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博格達山附近地區,突厥人才此安了家,他們屢屢的進犯中原地區。在隋朝統一的過程中也屢次遭到突厥的進犯。在隋完成統一以後,隋文帝和隋煬帝利用軍事和政治手段打擊突厥,而突厥也因為內部矛盾而分裂成了東西突厥。突厥的分裂,讓突厥實力大衰,隋朝前期一直牢牢的控制著突厥的勢力。但是到了隋朝晚期,隋煬帝好大喜功,耗費民力,各地起義不斷,群雄並起,其中有很多人攀附北方的突厥,其中包括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等人,當人也包括當時在晉陽起事的李淵父子。根據《舊唐書》記載,李淵起兵時,突厥曾趁機襲擊晉陽,大肆掠奪,為了保證能在太原立足,李氏父子採取了忍辱負重,先依附突厥的政策。

    李唐王朝建立以後的隱忍

    唐朝統一以後,依然對突厥表示臣服,主要是基於當時想統一國家的考慮,暫時的沉浮可以保證把主要精力放在國家的統一上,而且突厥的實力確實不可小窺,公元626年,太宗李世民剛剛即位,東突厥頡利和突利兩位可汗率領20萬兵馬殺奔長安,此前就率領15萬兵馬攻佔了幷州,他們在距離長安城40裡的渭水北駐紮軍隊,威懾長安,當時太宗李世民也採用了緩兵之計,以大量的金銀賄賂兩位可汗,並與突厥結盟,表示臣服,這就是“渭水之盟”。此後,突厥撤兵。

    唐朝充足準備後的反擊

    太宗對於這種屈辱一直隱忍不發,沒有任何要打擊突厥的意思,但是暗地裡加緊訓練士兵,增強軍事實力。在貞觀三年,也就是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派李靖率領唐軍主動攻擊突厥,突厥軍大敗,頡利可汗被活捉。從此突厥對唐表示臣服。

    唐朝隱忍十二年不發,確實迫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和自身實力,在經過積極的準備以後,終於一雪前恥,讓突厥沉浮,不得不佩服唐太宗的文治武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4號有哪些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