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鄧海春

    吳三桂作為明、清、大順三股政權交際時期的重要歷史人物,倒向哪一方,都是決定歷史潮流走向的核心力量之一。雖然“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選擇站在遊牧民族的滿清政權一邊,但是他的下場卻並沒有因此得以善終。

    吳三桂一生三次“反水”,恰因如此吳三桂以一代名將變成飽受歷史詬病的人物。先是效忠大明王朝崇禎,中間與大順李自成達成“合作協議”,最後又拋棄兩人中原主子,投靠少數民族滿清政權,結果又不安於現狀發動“三藩之亂”。

    這就要清兵入關開始說起,吳三桂的一生都活在背叛當中,這種烙印無論是當時的天下之主滿清政權,還是後來的歷史學界都難以接受。所有人都不會理解一個經常搖擺不定,毫無定性的人物。滿清政權站在少數民族和中原文明難以調和的角度來看,更是對吳三桂充滿各種不信任,所謂的平西王只是滿清迫於歷史時局需要,而虛以委蛇達成的臨時協議,封建王朝的這種協議本身不具備任何的法定依據。

    政治需要,討價還價得來的王爵

    吳三桂並非不可以善終,如果從一開始,吳三桂交出手中的兵權,主動向滿清朝廷表明自己只想虛銜,不領兵權的想法,滿清朝廷必然不會難為他,穩穩當當做一個安樂自在、太平盛世異姓王爺也不是沒有可能。

    可惜的是吳三桂過於迷戀手中的兵權,將其視為自己保命的護身符和救命的稻草,始終抓著牢牢不放。然而滿清朝廷由於新入中原,根基未穩,也只能勉強答應他的請求。

    所謂的平西王不是滿清朝廷心甘情願寄予加封的,說到底是一種勢力和時局較量權衡的一種結果,或者說是討價還價得來的王爵。

    其實吳三桂原本可以成就一代賢臣名將的美名,無論是輔佐崇禎形成三足鼎立,或是“幫助李自成保護好中原漢文明”,此二者是中上策的選擇,吳三桂偏偏選擇倒向毫無瓜葛的遊牧民族滿清政權,還殘忍的殺害南明永曆帝,最終三家政權都將吳三桂擱置在孤立的境地,也造成吳三桂家族覆滅,遺臭萬年的惡果,實在是令人可悲可哀啊。

  • 2 # 看輕了一切

    完全可以,康熙皇帝的意思就是削掉吳三貴的兵權,財產不動,回鄉養老。並沒有加害他的意思,這也是國家政權統一的需要。可吳三桂還是要保持獨立王國的特權,並懷有不臣之心,這是康熙所不能容忍。所以要削番。

  • 3 # 月關略萌

    吳三桂是歷史上有名的大漢奸,他為大清入主中原,平定天下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毫不誇張的說,大清之所以可以那麼順利奪取全國政權,吳三桂當記首功。先是在山海關打敗了李自成,又在四川攻打了張獻忠,還率軍平定了雲、貴地區,甚至進入緬甸,最終將南明最後一任皇帝永曆帝絞殺。這些實實在在的功績為吳三桂博得了平西王的爵位並受封鎮守雲南,可謂名符其實的封疆大吏。

    平西王吳三桂在雲、貴地區擁有著極高的權威,稱之為“土皇帝”也毫不為過。那麼,年過花甲的吳三桂為何還要在人生的最後時刻起兵叛亂呢?

    先分析一下歷史上吳三桂為何沒有考慮接受撤藩的客觀原因。

    一、形勢嚴峻,康熙撤藩決心已定

    康熙十二年,年僅二十歲的康熙便決定撤藩。可能會有人覺得康熙太過年輕不夠穩重,撤藩有點操之過急。但不要忘了,康熙自幼是在孝莊的指導下成長起來的,在孝莊的引領下,康熙對於政局的把控和敏銳性有著與之年齡不符的成熟和獨到見解。三藩勢力在地方上的不斷擴大,影響力日益劇增,又重兵在手,漸漸已經對大清形成了不小的威脅。況且,三藩的存在對於大清來說是一筆極大的財力負擔。既給朝廷帶來了威脅的同時,每年還要消耗大量的財力,這使得康熙對於撤藩的決心堅定無比。養虎為患不如主動出擊,撤藩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二、撤藩迎來契機,吳三桂與朝廷利益矛盾不可調節

    康熙做出撤藩的決定後,自然不會直接動用武力解決。正在此時,康熙迎來了一個最佳的撤藩契機。正值平南王尚可喜因為與子尚之信發生矛盾,便再度提出將藩地歸還朝廷,準備迴歸遼東養老(尚可喜是忠於大清的,三藩之亂中是尚之信附和吳三桂叛亂)。康熙很快便批准了尚可喜的請求,同時也想要趁機試探吳三桂和耿精忠的態度。

    顯然,撤藩對於吳三桂來說是嚴重損害了他的自身利益。對於已經當慣了“土皇帝”的吳三桂來說,與其交出兵權做一個閒人王爺,還不如打出“反清復明”的大旗殊死一搏。況且吳三桂並不是一個人,許多依附於他的利益集團也不可能任由自己的榮華富貴就這麼白白斷送,起兵叛亂是唯一的路。而且可能在吳三桂心中,他始終認為自己對於大清的功勞是史無前例的,大清撤藩屬於過河拆橋的行為。既然你先不仁那他不義也就無可厚非了。

    在這種局勢下,雙方可謂勢同水火。唯有武力一決高下才會平息、化解矛盾。因此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是不得不反,這觸及到了核心利益,戰爭無法避免。

    迴歸題主所問。退一萬步來說,即使吳三桂不顧自身利益,選擇妥協接受撤藩,那麼他是否會得到善終呢?萌月關認為也不會。

    第一,吳三桂對大清只有利益沒有忠心

    在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前,他最早是打算歸附李自成的。只不過最終在李自成和大清之間選擇了利益更高的大清。而那個時候的大清急需吳三桂手中的兵權,故而兩者達成了默契。一直到後來鎮守雲貴,這都是利益驅使。拋開利益,吳三桂與大清並不是“朋友”。這一點康熙帝也是看得很透徹,對於這樣的吳三桂,康熙即便為了營造所謂的“滿漢一家”、“厚待功臣”的景象而不殺吳三桂,也絕不會讓吳三桂的日子太好過。

    第二,吳三桂反覆無常不容於大清

    吳三桂原本是明朝將領,結果不但不知保家衛國反而投降大清引清兵入關。吳三桂是為了自身利益而背叛大明,他這一次為了利益背叛大明,下一次就有可能為了利益背叛大清。即便吳三桂老老實實的接受了撤藩,但他在雲貴盤踞那麼多年,勢力根深蒂固,他的存在始終對於大清是一個威脅。接受撤藩後,大清明著不能對他做什麼,但暗地裡恐怕少不了小動作,絕對不會讓吳三桂有太平日子過。

    第三,吳三桂接受撤藩無力自保

    雖然大清入主中原完成了統一大業,但仍有不少“反清復明”的組織想要恢復漢人統治。而吳三桂則被視為最大的漢奸,即便是手握重兵的平西王時期都遭遇了多番刺殺。一旦被撤藩兵權被奪,失去了自保能力的吳三桂恐怕性命很難長久。

    第四,平西王利益集團不會放過吳三桂

    千萬不要以為平西王吳三桂是一個人在戰鬥。作為盤踞雲貴那麼多年的他,自然有著自己的關係網和利益集團。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手握重兵實力雄厚的前提之下。一旦吳三桂接受撤藩,那麼除了吳三桂自身,跟隨依附於他的利益集團也將受到毀滅性打擊。在利益面前,昔日的主子也好,平西王也罷都是浮雲,更何況此時的吳三桂已經是被拔了牙的老虎,從猛虎變成了小貓,那些損失了巨大利益的“昔日盟友”怎會放過他?

    綜上所述,吳三桂在康熙釋出撤藩命令後唯有起兵叛亂這一條路可走!反抗尚存一線生機,接受撤藩的話整個大清都沒有一個他可以安全容身之地。

  • 4 # Zh1124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李自成這個農民暴發戶因好色誤國,滿人因吳三桂自立為王而殺了吳三桂!吳三桂是個悲劇性人物,他的所作所為註定了其不得好死的結局!紅顏禍水他不懂,忠君愛國他不會,撕毀協議他無恥,自立為王他找死!統領一方,要帥才,稱雄一方要豪氣,主政一國要海納百川的王者之氣!吳三桂就一不忠不義不孝的小人,註定被殺,命中註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開車過程中看反光鏡時出現的盲區如何處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