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451710051916

    然後,在實驗操作中,中心不可能是點接觸又是一個系統誤差.

    一、把觀察到的干涉產生的暗環的半徑當成是光線進入透鏡反射點的半徑.分析光路圖知道,它們是不相等的.這一因素影響不大,在分析誤差時常常忽略而忘記考慮.

    這樣測出的半徑比光線反射處的半徑要小,由

    R=(r^2+h^2)/2h

    知,這一因素使得測量結果偏小.

    二.推導時,忽略了h^2,這樣也使得測量結果偏小.

    這一因素的影響也不大.

    三、在實驗操作中,由於中心不可能達到點接觸,在重力和螺釘壓力下,透鏡會變形,中心會形成暗斑,造成測量結果偏差.

    我們推導的公式中,用兩個級次的差值進行處理,但是這樣也只能避免確定暗環級次的問題,而不能真正徹底消除中心暗斑大小對結果的影響.

    因為中心暗斑大小反映了透鏡形變的大小,透鏡受到螺釘的壓力和重力,不僅是中心處發生形變,整個曲面都要形變.越靠外的地方形變越大,則Δ h變小,因此關係式中分母上的(m-n)與沒有形變時已經不同了,而是變小了,可以推知,測量結果偏大了.實驗書上的公式暗含著這樣的近似:認為只有中心處變平,而未考慮透鏡曲面上其它地方的形變.事實上,當透鏡發生形變後,就不再是球面了,也不嚴格滿足關係式:Δ r^2=2RΔ h了.

    也就是說,相同的半徑R處對應的空氣層厚度h減小,且越靠外減小得越甚,Δ h變小,m-n變小,測量結果偏大.這個因素是影響最大的一個因素,中心暗斑越大,測量結果越不準確,越偏大.

    對於這一因素,有一篇題為《牛頓環中暗斑大小對測量結果的影響》的小論文進行了探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達劇場版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