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宋·道潛《口占絕句》寄語東山窈窕娘,好將幽夢惱襄王。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譯文:寄語東山那位窈窕的姑娘,總喜歡用幽夢去煩惱襄王。禪心早已化作沾泥的楊絮,不會再隨著春風上下顛狂。擴充套件資料: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佛姓新稱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參考資料:
1、唐·惠能《菩提謁》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譯文: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佛性就是一直清澈乾淨,哪裡會有什麼塵埃?
2、唐·惠能《菩提謁》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譯文: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3、唐·呂岩《牧童》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譯文:遼闊的草原像被鋪在地上一樣,四處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晚霞時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4、唐·白居易《花非花》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譯文:說它是花不是花,說它是霧嗎不是霧。半夜時到來,天明時離去。來時彷彿短暫而美好的春夢?離去時又像清晨的雲彩無處尋覓。
5、宋·道潛《口占絕句》寄語東山窈窕娘,好將幽夢惱襄王。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譯文:寄語東山那位窈窕的姑娘,總喜歡用幽夢去煩惱襄王。禪心早已化作沾泥的楊絮,不會再隨著春風上下顛狂。擴充套件資料: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佛姓新稱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