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28021938244

    “二十四節氣”能夠被列入聯合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既可以看做是現代人對古人智慧的一種肯定,同時也具有極強的文化價值與意義。

    “二十四節氣”形成於中國黃河流域,以觀察該區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作為農耕社會的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逐步為全國各地所採用,並逐漸得到擴散和傳播,最終為多民族所使用、共享。作為華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很顯然,這正是它能夠成功申遺的最根本原因。

    然而對於很多現代人,尤其是很多年輕人來說,對它的申遺成功卻可能有些不以為然,認為這是標準的“老黃曆”了,對現代人的生產、生活又有什麼價值和意義呢?儘管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類對氣候、天氣的預測與利用的水平也越來越高,“二十四節氣”對於農事的指導功能確實有所減弱,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儘管時間已經過去了數千年,但是“二十四節氣”在延續過程中所產生的“誤差”卻很小,現在的農田作物耕種基本上沒有脫離原來的節氣規律。所以在中國北方農村地區,很多農村居民可能不知道一些現代節日,但是對於“二十四節氣”卻耳熟能詳,並且仍舊在根據它們在指導和安排自己的生產、生活。

    “二十四節氣”的影響顯然不限於農事耕作,而是已經全面滲透進我們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會按照“小雪醃菜,大雪醃肉”來準備自己的生活物資;比如清明吃青團、立秋吃西瓜的風俗依舊流行。尤其是每年到了冬至時節,到底是應該吃餃子還是吃湯圓,南北方的網友幾乎每年都要“論戰”一番,彼此引經據典、旁徵博引,也正是在這樣的“論戰”當中,繼承、傳播和弘揚了傳統文化,增加了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而網友對這種 “論戰”的參與熱情,顯然也正是“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社會仍舊深具影響力的證明。

    “二十四節氣”既是古人智慧的一種結晶,同時也充分體現了華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和適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重視自然規律和生態保護,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謀而合,也就意味著它仍舊具有極強的現實價值和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戴森無扇葉電風扇是怎麼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