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46927708799

    誰道破愁須仗酒出自清代詩人納蘭性德的《秋水·聽雨》。全文:誰道破愁須仗酒,酒醒後,心翻醉。正香銷翠被,隔簾驚聽,那又是,點點絲絲和淚。憶剪獨幽窗小憩,嬌夢垂成,頻喚覺一眶秋水。依舊亂蛩聲裡,短檠明滅,怎教人睡。想幾年蹤跡,過頭風浪,只消受、一段橫波花底。向擁髻燈前提起。甚日還來,同領略、夜雨宣空階滋味。註解:秋水、聽雨,這是容若的自渡曲,寫一個眼睛如秋水般寧澈清瀲的女人,這女人讓容若思念得發疼。香衾半寒,簾外雨愁,多少幽情訴不盡,懷思切切。這是容若憂柔的《秋水》,不是義山沉吟的《夜雨寄北》。唐朝與清朝相隔了八百年,多少個月升日沉,他們不可能重疊。可是恍惚裡我還是錯覺了,某一次酒夢後的相約,他們曾處到了同一個雨夜。他們同聽同思,同思同吟,雨一頭大了於是義山看到秋池漲,另一頭細細泠泠,所以容若見到了日思夜想的秋水。窗外亂蛩難息,他們的思緒也難平,那一夜他們將每樣瑣細之物都與往昔細細比較了,一截燒得透亮的銀燭,在蹙眉間撩起了溫暖繾綣的回憶。憶翦燭,向擁髻,點點絲絲難忘的都是往日夫妻相處的情景。一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令人悵意頓生,愁思越舒越長。《夜雨寄北》還是沉蘊低迂的,平平穩穩地讀下來,心旌卻緩緩地搖盪了。而容若的《秋水》,那末一句“甚日還來,同領略、夜雨空階滋味”,平添的卻是一絲悽然。柔柔娓娓的詞,其間的情蓄著幾分悱惻幾分黯然?一遍遍品下來,竟教人微微地心酸,教一縷幽怨越鬱越細。倘,這是離恨別愁,讓它秋風恨秋窗,只忍一宿梧桐夜雨,痛一時也好各分東西。可這是思念,別後纏綿不盡的思念,因此酒到愁多破亦難。一場夜雨,聽它空階滴到明,人,只好徹夜地輾轉。這裡所說的“雨”顯然是指秋雨,詩人聽到秋雨聲聲而生情動感。詞之筆勢靈動,忽此忽彼,忽眼前實景,忽憶舊鋪敘,寫得撲朔悽迷,幽恨深長。“想幾年蹤跡,過頭風浪”等語,又頗含身世之感,耐人尋味。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葉赫那拉氏,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名為性德,一年後太子更名胤礽,於是納蘭又恢復本名納蘭成德。號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詞人。父親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學士、一代權臣納蘭明珠。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豔,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嘆,而後一病不起。七日後,於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抗震救災《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詩朗誦應該配什麼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