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562851551830

    周王朝的爵位分為五等,公侯伯子男,這大家通常都很熟悉。但是,有許多朋友在讀先秦史籍的時候,又會犯暈。如,齊、魯等國的爵位為“侯爵”;秦、鄭等國的爵位為“伯爵”。但是,他們國君卻都是被稱作齊桓公、魯莊公、秦繆公、鄭莊公等。

    其實,這是將諡號與其爵位視為等同了。先秦時期,諸侯國君的諡號都可以稱作“公”,就連像許國、滕國那些彈丸小國,其國君的諡號也是稱作“某某公”的。這屬於其死後的榮銜,並不是其生前的爵號。在官方的史籍中,還是稱其為魯侯、齊侯、鄭伯、秦伯等的。第二,如周公、召公等王室輔政大臣,其本人的爵位與其封國的爵位也不等同。周公,召公,作為輔政大臣,其爵位在群臣中當然最為尊崇,為“公爵”。但是,周公、召公的封國分別在魯、燕,封國的爵位卻都為“侯爵”。

    周公、召公等爵位為公爵,其實是其作為王室輔政大臣才具有的身份。作為輔政大臣,難免要涉及到諸侯列國事務,為其處理政務更具威信力,就要保持其在爵位上足夠尊崇。所以,周王室所分封的諸侯列國中,公爵國極少。可以確鑿的公爵國,只有宋國(殷商之後)。至於,有些觀點認為周文王的兩位弟弟虢叔與虢仲的封國(東虢、西虢)也為公爵,並沒有太多的史籍予以佐證。因在歷史上有幾任虢公都曾為周王室的卿士,而其本人的爵位並不能等同於其封國的爵位。

    這是齊國的爵位只是侯爵,而其國君卻被稱為齊某公的原因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將進酒如何節奏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