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河泱泱訪古今
-
2 # 王2巖
國家設立縣級政權,是秦始皇的一大發明創造。秦滅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此後兩幹多年,行政區域屢有變化,但是縣級政權還是被保留下來,到清朝 末年全國有1591個縣。每個縣都有長官,古時稱其為“知縣”,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知縣是官名。知,就是管理、主持的意思。
知縣就是縣官,負責掌管一縣的政事。 為何要在“縣”字前面加上“知”字,這種做法源於《左傳》:“子產其將知政矣。”意思是說,子產這個人將要主持政務了。宋代魏了翁在《讀書雜鈔》裡說:後世官職加“知”字就是從這裡開始的。知縣名稱可以追溯到唐代。那時已有權知縣令、知縣事的名稱。
意思是本來不是縣令,而使其管理全縣的事情,並不是後來真正意義上的知縣。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初,大 名府(今河北大名)等地所屬的縣份亂得不可收拾,宋太祖建隆四年(963),朝廷選 派得力人員去大名等地,知(主持、管理)這些縣的政務,罷免原來的縣令而設知縣,從此有了 “知縣”名稱。
對此宋代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十有記載:“今差京官曰知縣,差選人曰令,與唐異矣。”也就是說宋代的這種做法,與唐代大不同了。到了明代, 才開始正式用“知縣”作為一縣長官的名稱。知縣要負責監管財政、稅收、府庫、司製作法、監察、徵兵等相關事宜,雖然一個人,但各方面知識具備,當個好的知縣並不容製作 易。
清代沿用知縣的名稱,也叫縣尊,縣正堂,為正七品官。辛亥革命後改稱“縣知 事”,再後來改為縣長直到今天。那麼,知縣為何會被稱作“父母官”呢?這種稱呼已很久了,來源於“召父杜母”的典故。《漢書。循史傳》載:西漢元帝時期,南陽郡治安狀況非常糟糕,盜賊猖狂,百姓逃離,田園荒蕪,境內一片狼藉。
一 個名叫召信臣的到這裡任太守,此公為政勤勉,很有計謀,首先嚴厲打擊盜賊,穩定社 會秩序,勸說人民發展生產,對遊手好閒、不幹農活的浪蕩子弟毫不客氣,像嚴父一樣督促他們搞好農桑,“百姓歸之,戶口增倍,盜賊獄訟衰止”,百姓們過上了好日子,人們十分感激這位好官,被大家尊為“召父”。
另據《後漢書。杜詩傳》載:東漢武帝劉秀建武七年(31),南陽郡新任太守杜詩也是個好官,“性節儉而政治清平”,任期之內興修水利,鑄造農器,開墾荒地,多收 糧食,像慈母那樣細心關心百姓疾苦,大家有吃有穿,日子過得很是開心,被當地人尊 為“杜母”。
“前有召父,後有杜母”,由此人們把關心百姓疾苦,推動生產發展的州縣好官尊稱為“父母官”,從此相沿成俗,這個稱呼流傳下來,直到現代仍有這種稱呼。
回覆列表
沒有,古制是守者掌兵,如郡守。到後來則是民政與軍政分行,所以雖然一地的地方長官比當地軍事首腦地位尊貴得多,卻很難擁有呼叫大批士兵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