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844319796352

      分析到這裡,再回過頭來看看基金制度,我們就可以發現,其要害正在於:不管基金公司把“盈利能力”這根“竽”“吹”得怎麼樣,結果都可以“旱澇保收”。按照經濟學上的分析,這實際上是加大了基金公司的道德風險,事實上,這和大家都熟知的“吃大鍋飯”的道理異曲同工。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會造成基金公司使用“規模”這根“濫竽”不斷“充數”,此乃經濟理性或曰最大化行為使然,經濟學上有名的“理性人”假設從這裡可以管窺一斑了。在現實中,這種“濫竽充數”的現象至少是博弈均衡解之一,雖然這個均衡解是許多人尤其是投資者不願意看到的。

      當然,我們也可以認為是基金管理制度的激勵機制出了問題,從而扭曲了基金公司的行為。和大家都熟悉的資訊不對稱一樣,這屬於資訊經濟學上著名的激勵不相容,說到底,基金公司在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同時沒有能夠兼顧投資者收益最大化。

      在這個過程中,投資者正應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這句古話,很容易被基金公司雪上加霜式地“雙重盤剝”:沒有管好,還要收費。激勵機制的缺陷造成了基金公司更加重視自身規模而忽視了自身贏利能力。很顯然,這個時候就需要把基金管理費的提取和基金業績相掛鉤。

      正如學者王連洲所說,對業績好的,可以允許其擴大規模,甚至提高管理費;對業績差的,應該嚴格限制其擴大規模,下調甚至取消管理費。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多勞多得”,博弈規則的改變往往會使得博弈的結果與以前大不一樣,激勵不相容也可以由此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事實上,理論經濟學中激勵理論的興起也正是由諸如此類的現實推動的,未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很有可能花落此家,這只是題外之話。

      當然,造成基金公司業績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說結構性調整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但是,我們決不能因此就對基金利用規模“濫竽充數”的現象熟視無睹等閒視之。我們可以認為,想方設法消除這種現象既是基金制度完善的需要也是基金長遠發展的需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直待在家裡的孩子不願意去找工作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