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弧與外弧的定義
第一種定義:
內弧:假設觸球時拍型垂直於檯面,在摩擦球體的過程中,拍型逐漸轉為前傾的(前傾是為了裹住球)屬於內弧拉球;
外弧:和內弧正相反,在觸球的過程中,拍型由前傾逐漸向垂直角度轉化的是外弧拉球。
第二種定義:以揮拍途徑來定義內弧和外弧的
從揮拍軌跡來看,很明顯,外弧擊打比內弧多,吃球較深,但摩擦時間較內弧短。外弧是舔式,內弧是裹式。
ps:從論壇上的發言來看,我覺得,外弧與內弧的定義有一定的爭論,從揮拍軌跡來定義內外弧的好處可以做到顧名思義,但有人認為不太準確,因為看揮拍軌跡比較複雜, 除了手臂、腕部動作,還有身體迎前動作,整個合成軌跡才算揮拍軌跡。於是提出了內外弧的另外一種定義:看觸球瞬間磨擦的發力方向。
內弧:斜斜的先往前上磨擦,然後再往前(可能有稍帶側向)磨擦包球.
外弧:直接斜斜的往前上頂住球磨擦.
這種定義與第一種定義很類似。
二、內、外弧與手腕內、外旋的混淆
有人把弧圈中的內外弧與弧圈球擊球時的手腕內、外旋等同起來。下面是這種混淆說法的代表性觀點:認為弧圈球只有一種,內弧有包球動作,外弧也一樣有。只不過內弧手腕有點內收,外弧手腕有點外展罷了.如果拉過去的球在對放球檯沒有側拐的話,世上弧圈就是一樣的.可以這麼說,內弧是側拐弧圈,外弧是外撇弧圈.前者在對方球檯向左滑落,後者在對方球檯向右滑落.如果球既不向左又不向右而是向正前滑落,那麼就是真正的弧圈,而內弧和外弧都是他的變種,取決於手腕的內收和外展而已.取決於拉球的威脅和線路而已.所以大可不要考慮很多.如果手腕既不內收又不外展,你會說它是內弧還是外弧呢?
很明顯,這種講法是錯誤的,內、外旋跟內、外弧的定義是不同的。外弧一樣可以手腕內收, 這跟觸球時往前壓拍還是往後豎拍是不衝突的。內外弧是從側面來看,內外旋是從高處往下俯看,兩個意義不同。
三、內弧與外弧的區別
外弧,其實就是咬球式的厚磨擦弧圈。先迎前把球撞進海綿:咬球、吃球,然後頂著球"拉"著往前上走。從觸板到脫板都在磨擦範圍,沒有先後問題(咬球可以說是把球咬住不放,拖著走)。外弧打法,其實是很自然的一個動作,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小臂的收縮動作就是以直線為主,乾淨利落,然而拍子走出的外弧軌跡,乃是因為身體的迎前所產生的"合力"曲線。外弧弧圈, 不是靠手臂去畫外弧打出來的!外弧打法是力量與磨擦的結合!
內弧式包球打法:磨擦較薄,磨擦時間較長,吃球較淺,打出來的前進速度比較受限,也就是內弧只能做到轉,不能做到衝。
外弧的好處:外弧的好處,我個人認為比較明顯的有兩點,一是加大了對球的撞擊成份,可以使球的速度更快,特別是改為大球后,加大撞擊很有必要;二是不容易漏球,即使是最優秀的運動員,在拉弧圈時,遇到難度大的來球,照樣會發生拉漏球的情況,特別是來球比較輕、短、軟時。
內弧的好處:控制弧線使擊球不出臺。
一、內弧與外弧的定義
第一種定義:
內弧:假設觸球時拍型垂直於檯面,在摩擦球體的過程中,拍型逐漸轉為前傾的(前傾是為了裹住球)屬於內弧拉球;
外弧:和內弧正相反,在觸球的過程中,拍型由前傾逐漸向垂直角度轉化的是外弧拉球。
第二種定義:以揮拍途徑來定義內弧和外弧的
從揮拍軌跡來看,很明顯,外弧擊打比內弧多,吃球較深,但摩擦時間較內弧短。外弧是舔式,內弧是裹式。
ps:從論壇上的發言來看,我覺得,外弧與內弧的定義有一定的爭論,從揮拍軌跡來定義內外弧的好處可以做到顧名思義,但有人認為不太準確,因為看揮拍軌跡比較複雜, 除了手臂、腕部動作,還有身體迎前動作,整個合成軌跡才算揮拍軌跡。於是提出了內外弧的另外一種定義:看觸球瞬間磨擦的發力方向。
內弧:斜斜的先往前上磨擦,然後再往前(可能有稍帶側向)磨擦包球.
外弧:直接斜斜的往前上頂住球磨擦.
這種定義與第一種定義很類似。
二、內、外弧與手腕內、外旋的混淆
有人把弧圈中的內外弧與弧圈球擊球時的手腕內、外旋等同起來。下面是這種混淆說法的代表性觀點:認為弧圈球只有一種,內弧有包球動作,外弧也一樣有。只不過內弧手腕有點內收,外弧手腕有點外展罷了.如果拉過去的球在對放球檯沒有側拐的話,世上弧圈就是一樣的.可以這麼說,內弧是側拐弧圈,外弧是外撇弧圈.前者在對方球檯向左滑落,後者在對方球檯向右滑落.如果球既不向左又不向右而是向正前滑落,那麼就是真正的弧圈,而內弧和外弧都是他的變種,取決於手腕的內收和外展而已.取決於拉球的威脅和線路而已.所以大可不要考慮很多.如果手腕既不內收又不外展,你會說它是內弧還是外弧呢?
很明顯,這種講法是錯誤的,內、外旋跟內、外弧的定義是不同的。外弧一樣可以手腕內收, 這跟觸球時往前壓拍還是往後豎拍是不衝突的。內外弧是從側面來看,內外旋是從高處往下俯看,兩個意義不同。
三、內弧與外弧的區別
外弧,其實就是咬球式的厚磨擦弧圈。先迎前把球撞進海綿:咬球、吃球,然後頂著球"拉"著往前上走。從觸板到脫板都在磨擦範圍,沒有先後問題(咬球可以說是把球咬住不放,拖著走)。外弧打法,其實是很自然的一個動作,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小臂的收縮動作就是以直線為主,乾淨利落,然而拍子走出的外弧軌跡,乃是因為身體的迎前所產生的"合力"曲線。外弧弧圈, 不是靠手臂去畫外弧打出來的!外弧打法是力量與磨擦的結合!
內弧式包球打法:磨擦較薄,磨擦時間較長,吃球較淺,打出來的前進速度比較受限,也就是內弧只能做到轉,不能做到衝。
外弧的好處:外弧的好處,我個人認為比較明顯的有兩點,一是加大了對球的撞擊成份,可以使球的速度更快,特別是改為大球后,加大撞擊很有必要;二是不容易漏球,即使是最優秀的運動員,在拉弧圈時,遇到難度大的來球,照樣會發生拉漏球的情況,特別是來球比較輕、短、軟時。
內弧的好處:控制弧線使擊球不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