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砸缸,孔融讓梨,華盛頓砍櫻桃樹,這些小故事大家沒有必要上綱上線,它們之所以能這麼流傳,只能說明一點,“家教”很重要,我們從故事中能讓孩子明白一個真正的做人道理,比什麼都強。
實際上,司馬光這位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留給我們的遠不止一個砸缸的小故事,《訓儉示康》和《溫公家範》就是他留給後世的“家教”典範。
蘇軾就在《司馬溫公神道碑》中寫道:“公來自西,一馬二童。”可見司馬光在出行方面十分節儉。
還有一個小故事。司馬光五六歲時,親戚送來一籃青皮核桃,司馬光和姐姐想吃卻剝不開青皮。姐姐有事走開後,家裡的丫鬟用熱水燙開了青皮。姐姐回來後問誰想的剝皮辦法,司馬光脫口而出說是自己。
此事正好被父親司馬池得知,厲聲斥責:“小子何得謾語!”司馬光羞得滿臉通紅,暗立誓言“平生不再說謊”。
事後,父親又給司馬光取字“君實”,教育他要說話真實,做事誠實。多年後,有人請教司馬光:“做人最重要的是什麼?”司馬光答:“誠!”又問:“誠從何入門?”司馬光答:“不說假話!”
清代名家陳宏評價司馬光“一生以至誠為主,以不欺為本”。
為了不讓自己的子孫後代染上不良社會風氣,司馬光特意為兒子司馬康寫了《訓儉示康》,教育兒子要繼承發揚儉樸家風。這篇千餘字的短文,緊緊圍繞“成由儉,敗由奢”這一古訓,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旁徵博引典型事例,教育兒子要清清白白做人、光明磊落做官。
《訓儉示康》一文對司馬康影響極大,他一生品行正直,聲譽很高。
而與《訓儉示康》相比,洋洋數萬字的《溫公家範》則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治家的方法與為人處世的道理。它以“家正而天下定,禮乃治家之本”為宗旨,系統地闡述了父母、子女、兄弟、夫婦、婆媳等家庭倫理關係和治家的原則,以及修身養性和為人處世之道。
只有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各守其責,都按照各自的道德行為規範來做事,家庭才能和睦。
司馬光認為,家庭倫理與社會道德相輔相成,治國要先治家,要規範每個人的行為。“以禮治家”也就成了司馬光“治家”篇中的核心觀點。
這一觀點也滲透在《資治通鑑》中,司馬光寫道:“禮之為物大矣!用之於身,則動靜有法而百行備焉;用之於家,則內外有別而九族睦焉;用之於鄉,則長幼有倫而俗化美焉;用之於國,則君臣有敘而政治成焉;用之於天下,則諸侯順服而綱紀正焉。”
所以有些事情可以較真,追溯本源,還事實以真相。有些故事的流傳只要是合情合理,對社會有益,它也是一種真實。
司馬光砸缸,孔融讓梨,華盛頓砍櫻桃樹,這些小故事大家沒有必要上綱上線,它們之所以能這麼流傳,只能說明一點,“家教”很重要,我們從故事中能讓孩子明白一個真正的做人道理,比什麼都強。
實際上,司馬光這位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留給我們的遠不止一個砸缸的小故事,《訓儉示康》和《溫公家範》就是他留給後世的“家教”典範。
蘇軾就在《司馬溫公神道碑》中寫道:“公來自西,一馬二童。”可見司馬光在出行方面十分節儉。
還有一個小故事。司馬光五六歲時,親戚送來一籃青皮核桃,司馬光和姐姐想吃卻剝不開青皮。姐姐有事走開後,家裡的丫鬟用熱水燙開了青皮。姐姐回來後問誰想的剝皮辦法,司馬光脫口而出說是自己。
此事正好被父親司馬池得知,厲聲斥責:“小子何得謾語!”司馬光羞得滿臉通紅,暗立誓言“平生不再說謊”。
事後,父親又給司馬光取字“君實”,教育他要說話真實,做事誠實。多年後,有人請教司馬光:“做人最重要的是什麼?”司馬光答:“誠!”又問:“誠從何入門?”司馬光答:“不說假話!”
清代名家陳宏評價司馬光“一生以至誠為主,以不欺為本”。
為了不讓自己的子孫後代染上不良社會風氣,司馬光特意為兒子司馬康寫了《訓儉示康》,教育兒子要繼承發揚儉樸家風。這篇千餘字的短文,緊緊圍繞“成由儉,敗由奢”這一古訓,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旁徵博引典型事例,教育兒子要清清白白做人、光明磊落做官。
《訓儉示康》一文對司馬康影響極大,他一生品行正直,聲譽很高。
而與《訓儉示康》相比,洋洋數萬字的《溫公家範》則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治家的方法與為人處世的道理。它以“家正而天下定,禮乃治家之本”為宗旨,系統地闡述了父母、子女、兄弟、夫婦、婆媳等家庭倫理關係和治家的原則,以及修身養性和為人處世之道。
只有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各守其責,都按照各自的道德行為規範來做事,家庭才能和睦。
司馬光認為,家庭倫理與社會道德相輔相成,治國要先治家,要規範每個人的行為。“以禮治家”也就成了司馬光“治家”篇中的核心觀點。
這一觀點也滲透在《資治通鑑》中,司馬光寫道:“禮之為物大矣!用之於身,則動靜有法而百行備焉;用之於家,則內外有別而九族睦焉;用之於鄉,則長幼有倫而俗化美焉;用之於國,則君臣有敘而政治成焉;用之於天下,則諸侯順服而綱紀正焉。”
所以有些事情可以較真,追溯本源,還事實以真相。有些故事的流傳只要是合情合理,對社會有益,它也是一種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