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對比一組資料:某個產品每天能新拉來了50個註冊使用者,90天后,50個使用者中仍然有10個使用者在使用這個產品,並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這個時候我們說這個產品的90日留存率為20%,按一個月30天來看,假設每次拉新的力度相當,這個產品一個月就能積累300個優質使用者。另一個產品每天能拉進來100個使用者,90天后,只有5個使用者在繼續使用產品。那麼這個產品90日留存率僅為5%,相同的時間區間,這個產品每個月只能積累150個優質使用者。假設大家的拉新成本都是一樣的,第二個產品每天的拉新成本就是第一個產品的兩倍,但效果卻只有第一個產品的一半。如果第二的產品要達到第一個產品相同數量的優質使用者,它的拉新成本至少要增大到現在的四倍。留存低的產品,是不適合花大錢去做重度推廣的,你花大力氣拉來10000人,每次都會走掉9900+,錢就嘩啦嘩啦地出去了,但是每天卻都在經歷產品拉新的從0到1,極難留存。這就是留存的重要性,和前期的投放成本、後期的商業盈利高度相關。研究留存前,先定義活躍行為因為留存直接和錢掛鉤,決定著收益的天花板在哪裡,所以大家都明白留存是個狠角色,但是留存留存,我們每天所說的留存具體是指什麼的留與存?一般來說,我們都特指活躍行為的留存。市面上很多產品會把登入這個行為,就視作為活躍行為,這個時候留存可以解釋為:使用者登入產品,持續X天后,使用者再次登入產品,這裡面的X,就是X日留存。一般社交、社群類的產品,我們會著重觀察次日、3日和7日留存,而工具類的產品,尤其是使用頻次短的產品,更注重看7日、15日和30日留存。但問題是,現在如果只把活躍行為定義為登入成功,是遠遠不夠了,又或者說是不夠細分。因為登入這個行為,已經不足以說明使用者的活躍程度了。為了更具目的性地提升留存率,通常活躍行為會劃分為初始行為和後續行為,初始行為大多數為試探性行為,而後續行為,則選擇你期望使用者觸發的行為。例如我猜測,當用戶上傳過頭像,使用者可能更願意去發表評論,而發表評論這個行為可以被定義為使用者活躍的表現。所以我的初始行為即為:使用者上傳頭像,後續行為即為使用者發表評論,然後選定使用者群組,就可以去查詢次日、3日甚至是7日的留存情況了。假設結果不理想,那麼可以證明,使用者上傳頭像這個功能,對你的使用者留存起不了太大作用,這個時候你可以想想是最佳化它,還是直接砍掉它。
我們來對比一組資料:某個產品每天能新拉來了50個註冊使用者,90天后,50個使用者中仍然有10個使用者在使用這個產品,並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這個時候我們說這個產品的90日留存率為20%,按一個月30天來看,假設每次拉新的力度相當,這個產品一個月就能積累300個優質使用者。另一個產品每天能拉進來100個使用者,90天后,只有5個使用者在繼續使用產品。那麼這個產品90日留存率僅為5%,相同的時間區間,這個產品每個月只能積累150個優質使用者。假設大家的拉新成本都是一樣的,第二個產品每天的拉新成本就是第一個產品的兩倍,但效果卻只有第一個產品的一半。如果第二的產品要達到第一個產品相同數量的優質使用者,它的拉新成本至少要增大到現在的四倍。留存低的產品,是不適合花大錢去做重度推廣的,你花大力氣拉來10000人,每次都會走掉9900+,錢就嘩啦嘩啦地出去了,但是每天卻都在經歷產品拉新的從0到1,極難留存。這就是留存的重要性,和前期的投放成本、後期的商業盈利高度相關。研究留存前,先定義活躍行為因為留存直接和錢掛鉤,決定著收益的天花板在哪裡,所以大家都明白留存是個狠角色,但是留存留存,我們每天所說的留存具體是指什麼的留與存?一般來說,我們都特指活躍行為的留存。市面上很多產品會把登入這個行為,就視作為活躍行為,這個時候留存可以解釋為:使用者登入產品,持續X天后,使用者再次登入產品,這裡面的X,就是X日留存。一般社交、社群類的產品,我們會著重觀察次日、3日和7日留存,而工具類的產品,尤其是使用頻次短的產品,更注重看7日、15日和30日留存。但問題是,現在如果只把活躍行為定義為登入成功,是遠遠不夠了,又或者說是不夠細分。因為登入這個行為,已經不足以說明使用者的活躍程度了。為了更具目的性地提升留存率,通常活躍行為會劃分為初始行為和後續行為,初始行為大多數為試探性行為,而後續行為,則選擇你期望使用者觸發的行為。例如我猜測,當用戶上傳過頭像,使用者可能更願意去發表評論,而發表評論這個行為可以被定義為使用者活躍的表現。所以我的初始行為即為:使用者上傳頭像,後續行為即為使用者發表評論,然後選定使用者群組,就可以去查詢次日、3日甚至是7日的留存情況了。假設結果不理想,那麼可以證明,使用者上傳頭像這個功能,對你的使用者留存起不了太大作用,這個時候你可以想想是最佳化它,還是直接砍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