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的來歷
集美原本只是福建省東南沿海的一個小漁村,
高集海堤未建前與廈門島隔江對峙,
隸屬同安縣西界十一都、仁德里、明盛鄉。
宋、明時稱集美
清時,都裡不變
改稱“潯尾保”
集美地名的多種演變
由天馬山發脈蜿蜒而下,分佈七個小山丘,直至陸地的末尾,因此有稱“盡尾”的。
它又在潯江的末端,故清時又稱“潯尾”集美與高崎對峙隔海的這條港稱為“潯尾港”。
人們把此地冠以雅稱,叫“七星墜地”。又有現在的延平樓、與鰲園二個小山丘擺於海濱,又稱“龜蛇把水口”。
1933年
1993年水產學院在其校內郭厝建房,發掘一座明代古墳葬,發現一方地契磚,雖年久剝蝕,文字有些模糊,但可辨的有下列記載:
“武夷山下有曾楊二仙,地(文字不清可能是四至。)……於集美陳暨玉……下署曾、楊二仙。嘉靖辛丑年。
地契磚文是迴文體
實是安奠之地契
以上的發現
證明公元1541年前
即有“集美”的名稱
“集美”的來歷
集美原本只是福建省東南沿海的一個小漁村,
高集海堤未建前與廈門島隔江對峙,
隸屬同安縣西界十一都、仁德里、明盛鄉。
宋、明時稱集美
清時,都裡不變
改稱“潯尾保”
集美地名的多種演變
由天馬山發脈蜿蜒而下,分佈七個小山丘,直至陸地的末尾,因此有稱“盡尾”的。
它又在潯江的末端,故清時又稱“潯尾”集美與高崎對峙隔海的這條港稱為“潯尾港”。
人們把此地冠以雅稱,叫“七星墜地”。又有現在的延平樓、與鰲園二個小山丘擺於海濱,又稱“龜蛇把水口”。
1933年
1993年水產學院在其校內郭厝建房,發掘一座明代古墳葬,發現一方地契磚,雖年久剝蝕,文字有些模糊,但可辨的有下列記載:
“武夷山下有曾楊二仙,地(文字不清可能是四至。)……於集美陳暨玉……下署曾、楊二仙。嘉靖辛丑年。
地契磚文是迴文體
實是安奠之地契
以上的發現
證明公元1541年前
即有“集美”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