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1884)是馬克·吐溫的代表作,也是美國文學史上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小說的中心情節是講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如何結下深厚友誼的故事。哈克為了逃避酒鬼父親的虐待,逃到一小島上,巧遇逃奴吉姆,兩人結伴而行,企圖從密西西比河上逃往北方的自由州。哈克起先受反動教育影響,覺得不應該幫逃奴的忙,後來在日日夜夜的漂流生活中,逐漸被吉姆的善良無私的性格所感動,表示寧肯冒著下地獄的危險,也要幫助吉姆得到自由。他們一路上歷盡艱險,遭遇民隊的追捕、騙子的虐待以及各種自然災害。在兩人的同心協力下,所有艱險均被化解。最終,哈克在好朋友湯姆的幫助下救出了被騙子賣掉的吉姆,並得知女主人在遺囑中已宣佈解除吉姆的奴隸身份。 人物形象分析: 吉姆是個忠厚能幹的黑人,但他依然避免不了被任意販賣的厄運,他的不幸命運是廣大黑奴悲苦人生的真實寫照。值得肯定的是,他不再像哈里葉特·斯托筆下的湯姆叔叔那樣,面對迫害逆來順受,而是採取了出逃的對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要算是力所能及的反抗了。他還是一個富有同情心和犧牲精神的人,在大河上漂流時,他處處照顧哈克,儘可能不讓孩子受驚受苦;當湯姆中彈受傷時,他不顧自己的安危,留在危險區域協助醫生救護孩子。透過吉姆一系列高尚熱誠行為的描繪,作品告訴我們,黑人在人格上不僅不比白人差,甚至在許多方面還超過了白人,由此徹底粉碎了種族歧視的謬論邪說。透過這一形象的塑造,小說意在表明廢除蓄奴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哈克是小說的中心人物,也是美國文學史上一個著名的富於正義感和叛逆精神的兒童形象。小說開始時,他雖然活潑好動,愛好自由生活,但因為長期受到種族主義反動說教和社會風氣的影響,歧視吉姆,常常捉弄他,一度想寫信告發吉姆的行蹤。經過與吉姆同行的日日夜夜,他終於認同了吉姆,決心幫助他獲得自由。小說以頗具戲劇性的筆觸描寫了哈克內心鬥爭的結果:他拿起了那封告發信說道:“好吧,那麼,下地獄就下地獄吧”,隨後就一下子把信扯掉了。這段非常傳神的描寫誠如作家所言,是“健全的心靈(即民主理想)與畸形的意識(即種族偏見)發生了衝突,畸形的意識吃了敗仗”。哈克的思想轉變和多次幫助吉姆渡過難關的行動,說明既然種族主義謬論連一個孩子都矇騙不了,那麼蓄奴制度的崩潰確實是歷史的必然,同時也表明了作家提倡白人黑人攜手奮鬥,共創民主自由新世界的先進思想。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1884)是馬克·吐溫的代表作,也是美國文學史上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小說的中心情節是講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如何結下深厚友誼的故事。哈克為了逃避酒鬼父親的虐待,逃到一小島上,巧遇逃奴吉姆,兩人結伴而行,企圖從密西西比河上逃往北方的自由州。哈克起先受反動教育影響,覺得不應該幫逃奴的忙,後來在日日夜夜的漂流生活中,逐漸被吉姆的善良無私的性格所感動,表示寧肯冒著下地獄的危險,也要幫助吉姆得到自由。他們一路上歷盡艱險,遭遇民隊的追捕、騙子的虐待以及各種自然災害。在兩人的同心協力下,所有艱險均被化解。最終,哈克在好朋友湯姆的幫助下救出了被騙子賣掉的吉姆,並得知女主人在遺囑中已宣佈解除吉姆的奴隸身份。 人物形象分析: 吉姆是個忠厚能幹的黑人,但他依然避免不了被任意販賣的厄運,他的不幸命運是廣大黑奴悲苦人生的真實寫照。值得肯定的是,他不再像哈里葉特·斯托筆下的湯姆叔叔那樣,面對迫害逆來順受,而是採取了出逃的對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要算是力所能及的反抗了。他還是一個富有同情心和犧牲精神的人,在大河上漂流時,他處處照顧哈克,儘可能不讓孩子受驚受苦;當湯姆中彈受傷時,他不顧自己的安危,留在危險區域協助醫生救護孩子。透過吉姆一系列高尚熱誠行為的描繪,作品告訴我們,黑人在人格上不僅不比白人差,甚至在許多方面還超過了白人,由此徹底粉碎了種族歧視的謬論邪說。透過這一形象的塑造,小說意在表明廢除蓄奴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哈克是小說的中心人物,也是美國文學史上一個著名的富於正義感和叛逆精神的兒童形象。小說開始時,他雖然活潑好動,愛好自由生活,但因為長期受到種族主義反動說教和社會風氣的影響,歧視吉姆,常常捉弄他,一度想寫信告發吉姆的行蹤。經過與吉姆同行的日日夜夜,他終於認同了吉姆,決心幫助他獲得自由。小說以頗具戲劇性的筆觸描寫了哈克內心鬥爭的結果:他拿起了那封告發信說道:“好吧,那麼,下地獄就下地獄吧”,隨後就一下子把信扯掉了。這段非常傳神的描寫誠如作家所言,是“健全的心靈(即民主理想)與畸形的意識(即種族偏見)發生了衝突,畸形的意識吃了敗仗”。哈克的思想轉變和多次幫助吉姆渡過難關的行動,說明既然種族主義謬論連一個孩子都矇騙不了,那麼蓄奴制度的崩潰確實是歷史的必然,同時也表明了作家提倡白人黑人攜手奮鬥,共創民主自由新世界的先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