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慶軍83661623

    包公,本名包拯,字希仁,北宋廬州合肥人,天聖進士,仁宗時任督查御史,下一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官至樞密副使,為官堅毅、法律嚴峻,權臣貴戚為之斂手,知開封府時,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包拯終年63歲. 前史上的包拯當然沒有傳說或舞臺上的包公那般神奇。他既有政職、軍職,亦有文職,甚至有閒職,還做過諫官。包拯能名垂青史,恐怕首要在於他的剛直清涼,高風亮節。 包拯並非絕大部分在開封知府時斷案。包拯從宋仁宗嘉佑元年十二月任暫代開封府起,到仁宗嘉佑三年六月升為右諫議大夫止,總共當了一年半的開封知府。在這一年半中史書上沒有記載他任何有關斷案事情。只要一件“審牛舌案”仍是在包拯任天長縣知縣時的事情。而此小案又見於《宋史?穆衍傳》裡,一樁案件,同時記在兩人名下,不知是包拯仍是穆衍?《狸貓換太子》這齣戲,其人其事查無實據。而整個的所謂“狸貓換太子”事情過程中,宋朝的“官簿”上還沒有包拯這個姓名。 包拯從來沒有做過宰相,也沒有什麼權威無邊的“銅鍘”。他最大的官職是做到御史中丞和三司使,最終升為禮部侍郎,身後追為禮部尚書。他的長相也不是什麼黑臉,卻是和他同朝為官的侍御史趙擴,因其“彈劾不避權幸,宣稱傲然,京師目為‘鐵面御史’。”編戲人把趙的“鐵面”挪給包拯了。還應指出,包拯是位“清官”,但和他同時代也先後做過御史和開封知府的吳奎、趙擴、唐介、龐籍、歐陽修等,不論“政績”、“直聲”都不比包拯差。不知為什麼獨有這位被歐陽修稱為“天姿峭直,然素少學問,朝廷事體,或有不思”的包拯,從宋元至今在戲曲舞臺甚至民間,一花獨秀,大顯威風,經久不衰,撒播千年。 包拯作為一個封建時代比較正派清涼的好官,曾做過一些有益於公民的好事,對這樣一個前史人物,其前史位置是應該必定的。但為什麼人們把他神化了呢?這是由於長期以來公民群眾受盡贓官酷吏、權豪勢家的欺壓凌辱,期望能有為民伸冤的“清官”,再加上前史上清官寥寥無幾,人們在失望中期盼,呼喚“彼蒼大老爺”;封建統治者為其長治久安,也期望有保護其封建次序的“良吏”,作為榜樣,所籠絡民意。這樣,“包彼蒼”應運而生,戲越編越多,人越傳越神,一直到今而不停。海瑞 海瑞(1514-1587),明代聞名政治家。海瑞是中國前史上的聞名清官。推廣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衝擊貪官蠹役,深得民意。嘉靖四十一年(1562),以罷官抗逆顯於後世的明代廉吏海瑞任諸暨知縣;嘉靖四十五年任戶部雲南司主事,上書批判世宗迷信巫術,日子豪華,不睬朝政等壞處,嘉靖四十五年 施世綸 施世綸 (1658年一1722年),字文賢,清靖海侯施琅之子,是清代聞名的清官。他秉公法律,清正廉潔,不畏權貴,勤於民事,在民間素有“施彼蒼”之譽,被康熙稱為江南榜首清官。民間有一部撒播很廣的俠義公案小說《施公案》,就是關於他的傳說。 寇準 寇準是北宋時聞名的政治家。因他剛直不阿,勇於向皇帝犯顏直諫,所以宋太宗就稱譽到:“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宋真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軍有大舉進攻之勢,寇準被詔回朝任宰相。他對立王欽若等南遷的建議,力主抵抗,促進真宗往澶州(今河南濮陽)督戰,與遼締結澶淵之盟。不久被王欽若架空罷相。晚年再起為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嬰兒睡覺為什麼經常會被嚇醒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