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443769950533

    全詩共分三段。首四句“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是以說書人的口吻來敘述的。“日出東南隅”,就是“日出東南方 ”。也有人說“東南”是偏義複詞,那就是“東方”,太陽從東方出來了。“照我秦氏樓”的 “我”字,因為說書人經常在說故事,他這個“我”字就是“我們”。我們是非常喜歡羅敷的,是站在她的一邊的,所以她是我們的人,太陽是照在我們的秦氏的樓上。“秦氏有好女”是說秦家有一個美麗的女子,“自名為羅敷”,“自名”有兩種解釋:一是說本名為羅敷,另一說是指她自稱為羅敷。這兩種說法究竟哪一種正確呢?在漢代,一些美麗的女子都喜歡用羅敷這個名字。這在當時是很時髦的。為什麼當時女子愛叫羅敷呢?中國古代在陝西的華州附近有一個驛站,叫做敷水驛。華州位於長安附近,這個敷水驛,就是華水驛。“敷”和“華”在現在是兩個音,在古代卻是同音的。中國古代語音中有一個喉唇可以對轉的特點。“華”這個字聲母是h ,屬喉音,“敷”的聲母是p,屬唇音,這兩個字可以對轉,“華”就是“敷”,“敷”就是“華”。因此羅敷就是羅華,羅華比羅敷要好聽一些。“羅”和“麗”,是一聲之轉,同樣屬於“l”的聲母,因此“羅敷”就是“麗華”。這個名字要比“羅敷”好聽多了。正因為她很美麗,所以才自稱為麗華。

    接下來的八句是正面鋪敘的描寫,但寫的是器物的精緻和服飾的華美,而的精緻華美,正是為了襯托出使用穿著者的豔麗動人。“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這兩句介紹的是羅敷的身份和她的活動。羅敷是個貴族婦女,以採桑為消遣。“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是講羅敷的採桑工具很講究。她用青絲做成系在桑籠上的繩子,拿桂枝做成桑籠的把子。這桂枝不是現在的桂花樹。現在的桂花,古稱木犀。古代講的桂樹,根、莖、葉都香。古人以身上佩戴草來表示自己心地的高潔。這裡是說羅敷很高雅,因此她用的桑籠都 要用桂枝來做。“桂枝為籠鉤”的桂,就是肉桂,是樟科植物的香木,它的葉、枝、根都很香。它的皮還可以作烹調的佐料,稱桂皮。羅敷拿的桑籠就是用肉桂做的籃把。這兩句從側面描寫了羅敷本身品格的高潔。“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刀拿的東西,用的東西都很高雅,而且是盛妝打扮。頭上梳了個“墮馬髻”,這是東漢時期女子梳的一種時髦髮式。髻是實心的,鬟是空心的;已婚的女子梳成髻,未成年的女子梳成鬟。“耳中明月珠”,是指耳朵上戴的是以明月珠做成的耳環。“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緗”為杏黃色,杏黃色的綢緞做下面的裙子;紫顏色的綢緞做上面的短衣。這裡是說羅敷的服飾打扮,用鮮豔的對比,襯托出她的美麗。

    再下八句,可以說是全詩最精采動人之處。“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詩人透過“行者”假裝歇息,放擔凝視、歎賞之至,忘情捋須;“少年”脫帽理巾,亟思逗引羅敷,欲賺得螓首蛾眉,流波一轉;在桑林旁的“耕”“鋤”者乃至忘了勞作;等等詼諧而誇張的描寫,側面烘托、著力渲染羅敷之美麗動人。這樣的側面描寫和,可謂妙筆生花。它一方面使詩歌平添了喜劇色彩、樂觀情緒,使敘事的場面、氣氛顯得無比活躍。更重要的一方面,這樣從虛處落筆,烘雲托月,藉助人類愛美的天性,對美麗異性的本能嚮往之情的抒,不著羅敷容貌一字,而盡得其“風流”。人們對容貌美的標準,本來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而詩人這樣寫,就避開了這一“難題”,從虛空處表現了那種不可描摹的絕對理想化的完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投資哪個理財產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