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世間十分風月,溼郎獨佔八分”溫郎指的是誰?供大家玩味。話說唐懿宗鹹通七年(866年),那個從諫如流的盛唐早已故去,取而代之的,是黨爭不斷,奸佞不絕的黑暗晚唐。就是在這一年,“溫郎”,即溫庭筠調任國子助教不久就被撤職查辦。已經54歲的溫庭筠從此辭別官場,落入滾滾煙塵的歷史長河中,不知所終。
被後世譽為“花間派鼻祖”的溫庭筠命真的不好,他的詩詞寫盡繾綣,讓無數痴男怨女為之神往,但他本人卻是個被稱為“溫鍾馗”的醜男;他的才華驚豔大唐,多少人因被他代筆而考中進士,但他本人卻終此一生都未曾博得半點功名。
如今再提及溫庭筠,我們會感佩他的生花妙筆,傾心他筆下的纏綿悱惻,卻對他的人生一無所知。這世間的十分風月,他獨佔八分,但風月之外,才是真正的溫庭筠。清代大儒薛雪在著作《一瓢詩括》中說:溫飛卿,晚唐之李青蓮也,故其樂府最精,義山亦不及。言下之意就是說:溫庭筠是晚唐的李白,這句話並非謬讚。 那是盛唐才配擁有的太白詩仙。富麗堂皇,歌舞昇平的大明宮中,李白望著楊玉懷的豐腴倩影,吟出了那首著名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寥寥二十八字,卻寫絕了女子的美豔多情。
而近百年後的晚唐時期,詩壇雖未再見李太白,卻也迎來了花間派掌門人溫庭筠。歷史彷彿是想再造一個李白,卻陰差陽錯將溫庭筠送給了大唐。同樣的放浪形骸,同樣的狂狷不羈,同樣的難為世俗所容,李白被賜金放還,溫庭筠也落得終身未第,難有作為的下場。
和李白不知從何說起的出生相比,溫庭筠是有據可查的官N代,作為唐初宰相文彥博的後裔,溫庭筠從一出生起,就帶著尋常讀書人沒有的銳意和天賦。無論是《新唐書》還是《唐才子傳》,都對溫庭筠不吝溢美之詞,“少敏悟,天才雄贍,能走筆成萬言”。遺憾的是,出生於唐憲宗元和七年(812年)的溫庭筠過得很拮据,即便是祖上家道煊赫,但到了溫庭筠這一代時也已經日薄西山,難以為繼。而隨著元和十五年(820年)父親撒手人寰,溫庭筠更是陷入了幾近餓死的絕境。
在無數的評話傳奇中,往往這種時候,落魄公子都會遇到貴人,從此平步青雲,最後到達人生巔峰。溫庭筠也不例外,父親的生前好友段文昌將溫庭筠帶在身邊,視為親子,並親自教授文賦,他的出現讓少年溫庭筠重歸傳統讀書人的道路。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我想,後來任大唐宰相的段文昌第一次看到溫庭筠的時候,也一定曾對眼前這個孩子寄予厚望。
從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到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少年溫庭筠跟著不斷升遷的叔父段文昌,從江淮轉到荊楚,雖然再未嘗過飢寒交迫之苦,但長期寄人籬下的顛沛流離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折磨?也正是在這樣的小心翼翼中,溫庭筠養成了細膩如水的性格。毋庸置疑,溫庭筠一定感恩叔父段文昌的救濟,但在內心深處,她也一定十分想要離開段文昌。寄人籬下的感覺對敏感的溫庭筠來說是煎熬。有機會就一定要脫離叔父為自己設定的框架,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我想這應該是溫庭筠內心的真實想法。
並沒有讓他等太久,隨著大和九年(835年)段文昌在西川去世,那個一直指導如何修身齊家的人物不在了,被壓抑許久的溫庭筠立刻辭別段家,趕往他夢寐以求的帝都長安。農夫老嶽:2020.03.04.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世間十分風月,溼郎獨佔八分”溫郎指的是誰?供大家玩味。話說唐懿宗鹹通七年(866年),那個從諫如流的盛唐早已故去,取而代之的,是黨爭不斷,奸佞不絕的黑暗晚唐。就是在這一年,“溫郎”,即溫庭筠調任國子助教不久就被撤職查辦。已經54歲的溫庭筠從此辭別官場,落入滾滾煙塵的歷史長河中,不知所終。
被後世譽為“花間派鼻祖”的溫庭筠命真的不好,他的詩詞寫盡繾綣,讓無數痴男怨女為之神往,但他本人卻是個被稱為“溫鍾馗”的醜男;他的才華驚豔大唐,多少人因被他代筆而考中進士,但他本人卻終此一生都未曾博得半點功名。
如今再提及溫庭筠,我們會感佩他的生花妙筆,傾心他筆下的纏綿悱惻,卻對他的人生一無所知。這世間的十分風月,他獨佔八分,但風月之外,才是真正的溫庭筠。清代大儒薛雪在著作《一瓢詩括》中說:溫飛卿,晚唐之李青蓮也,故其樂府最精,義山亦不及。言下之意就是說:溫庭筠是晚唐的李白,這句話並非謬讚。 那是盛唐才配擁有的太白詩仙。富麗堂皇,歌舞昇平的大明宮中,李白望著楊玉懷的豐腴倩影,吟出了那首著名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寥寥二十八字,卻寫絕了女子的美豔多情。
而近百年後的晚唐時期,詩壇雖未再見李太白,卻也迎來了花間派掌門人溫庭筠。歷史彷彿是想再造一個李白,卻陰差陽錯將溫庭筠送給了大唐。同樣的放浪形骸,同樣的狂狷不羈,同樣的難為世俗所容,李白被賜金放還,溫庭筠也落得終身未第,難有作為的下場。
和李白不知從何說起的出生相比,溫庭筠是有據可查的官N代,作為唐初宰相文彥博的後裔,溫庭筠從一出生起,就帶著尋常讀書人沒有的銳意和天賦。無論是《新唐書》還是《唐才子傳》,都對溫庭筠不吝溢美之詞,“少敏悟,天才雄贍,能走筆成萬言”。遺憾的是,出生於唐憲宗元和七年(812年)的溫庭筠過得很拮据,即便是祖上家道煊赫,但到了溫庭筠這一代時也已經日薄西山,難以為繼。而隨著元和十五年(820年)父親撒手人寰,溫庭筠更是陷入了幾近餓死的絕境。
在無數的評話傳奇中,往往這種時候,落魄公子都會遇到貴人,從此平步青雲,最後到達人生巔峰。溫庭筠也不例外,父親的生前好友段文昌將溫庭筠帶在身邊,視為親子,並親自教授文賦,他的出現讓少年溫庭筠重歸傳統讀書人的道路。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我想,後來任大唐宰相的段文昌第一次看到溫庭筠的時候,也一定曾對眼前這個孩子寄予厚望。
從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到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少年溫庭筠跟著不斷升遷的叔父段文昌,從江淮轉到荊楚,雖然再未嘗過飢寒交迫之苦,但長期寄人籬下的顛沛流離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折磨?也正是在這樣的小心翼翼中,溫庭筠養成了細膩如水的性格。毋庸置疑,溫庭筠一定感恩叔父段文昌的救濟,但在內心深處,她也一定十分想要離開段文昌。寄人籬下的感覺對敏感的溫庭筠來說是煎熬。有機會就一定要脫離叔父為自己設定的框架,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我想這應該是溫庭筠內心的真實想法。
並沒有讓他等太久,隨著大和九年(835年)段文昌在西川去世,那個一直指導如何修身齊家的人物不在了,被壓抑許久的溫庭筠立刻辭別段家,趕往他夢寐以求的帝都長安。農夫老嶽:20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