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虹攝庫爾斯克
-
2 # 白樺林與小木屋
這個問題中的資料問題暫且不論,我就將其處理為“到了二戰後期,為什麼蘇軍在柏林戰役傷亡巨大”
個人認為原因如下:
1.參戰雙方的兵力與裝備的絕對數量仍然較多,規模依然龐大,這為巨大的傷亡人數提供了可能性;
2.德軍在尼斯河與奧得河防線給蘇軍造成了一定時間上的遲滯和較大的傷亡,造成了初期傷亡;
3.城市戰與巷戰的艱難性,裝甲力量與炮兵發揮的有限,造成了中後期傷亡;
4.柏林是納粹德國高層認為的最終防線,第三帝國的首都與核心,納粹高層會不遺餘力地守住柏林直到“盟軍來踢他們的屁股”,且對德軍參戰部隊與士兵的作戰有激勵作用,此為主要原因之一;
5.在戰爭後期,法西斯國家必敗的前景下,反法西斯同盟內部有了一定的分化,蘇聯與英美之間的利益衝突逐漸明顯,搶佔柏林已經不再單單是一場戰術上的行動與較量,而上升到了一個戰略問題,西線德軍對盟軍的抵抗已經微乎其微(甚至最後還出現過德第十二軍抵抗蘇軍以掩護一部分士兵和平民逃到盟軍去投降),故斯大林需要以最快速度奪取柏林,以在戰後世界上為蘇聯掙得更多的優勢,故最終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快速拿下柏林,此為主要原因之二,且為最重要之原因;
6.武器的不斷改進和運用,雙方指揮官的指揮風格與作戰策略等等為次要原因。
綜合起來最終造成了柏林戰役中蘇軍的傷亡仍然較為慘重,但問題中的資料有待考證,主流觀點認為傷亡人數在35萬人左右。
【德軍必敗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那麼拼命呢?】
柏林戰役確實是一場很值得研究的城市戰爭。雖然其歷時的時間沒有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那麼久,但是其慘烈程度卻一點也不比斯大林格勒戰役要差。
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參戰250萬兵力,德軍100萬兵力,最後傷亡是德軍損失48萬,而蘇軍損失33萬人,可謂名副其實的絞肉機!之所以說這次戰役值得研究,那就是德軍必敗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那麼拼命呢?
其實這有好幾個原因。
一個是蘇軍和德軍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作為被入侵的國家,德軍在蘇聯國土上燒殺搶掠,雙方是不可化解的死敵。在這種情況下,之前被蘇聯俘虜的德軍往往送往西伯利亞的戰俘勞改營,想要活著回來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就給柏林的守軍官兵一個訊號,你要麼向南逃跑,向美軍部隊投降,要麼死守柏林。因為歐美畢竟是一家,美軍對於俘虜的態度也比較好,這是德軍投降的主要路徑。向蘇軍投降還是被俘虜,其結局基本一樣。
第二個原因是希特勒在柏林,給柏林守軍以幻覺,那就是在德國其他地方的德軍部隊還是有可能解圍柏林之困的。在柏林被蘇軍包圍,沒辦法逃跑的情況下,德軍部隊困獸猶鬥,死守城池,展開了激烈的戰鬥。而當獲悉希特勒自殺身亡後,這種戰鬥意志迅速崩潰,再也打不下去了,所以最終選擇了投降。
第三個原因是蘇聯自身的原因。雖然蘇聯有打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經驗,但是攻入柏林的部隊其實是多路進攻的,分別由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科涅夫等領導的。這樣的話,在諸多部隊中就形成了競賽,也就是誰先打下柏林國會大樓,就意味著無上的榮耀。這樣的話,蘇軍就顯得比較急切地想打通柏林,部隊猛攻猛打,必然會帶來巨大的傷亡。但是在這最後的戰役中,將軍們的榮耀更加重要,這也是造成蘇軍巨大傷亡的原因之一。因為這不是穩紮穩打的戰役,而是一場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摧枯拉朽般的推進!